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1、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 第9页 |
·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 第9-10页 |
·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理论研究的需要 | 第10页 |
·作者本人自身工作的需要 | 第10页 |
2、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 第10页 |
·有助于素质教育的贯彻 | 第10页 |
·有助于实际工作的推进 | 第10页 |
·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 第10-11页 |
3、研究现状 | 第11页 |
4、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含义及其特点 | 第12-16页 |
(一) 自我教育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 第12-14页 |
1、国外自我教育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 第12-13页 |
2、国内自我教育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 第13-14页 |
3、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二) 自我教育的特点 | 第14-16页 |
1、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合一性 | 第14-15页 |
2、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性 | 第15页 |
3、教育内容选择上的自主性 | 第15页 |
4、教育过程中内化的主动性 | 第15-16页 |
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性 | 第16-21页 |
(一) 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 | 第16页 |
(二) 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必然选择 | 第16-18页 |
(三) 大学生适应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 | 第18-19页 |
(四)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 第19-21页 |
三、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必要性 | 第21-27页 |
(一) 传统德育的不足 | 第21-22页 |
1、教育方式的不足 | 第21页 |
2、教育内容上的不足 | 第21-22页 |
3、传统德育的效果 | 第22页 |
(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 | 第22-23页 |
1、自我认知的偏差 | 第22-23页 |
2、自我体验的误差 | 第23页 |
3、自我控制的不足 | 第23页 |
(三) 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 第23-25页 |
1、国际形势 | 第23-24页 |
2、国内形势 | 第24-25页 |
(四) 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 第25-27页 |
1、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 第25页 |
2、网络社会形成的需要 | 第25页 |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 | 第25-27页 |
四、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 | 第27-34页 |
(一) 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 第27-29页 |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激发自我教育的意识 | 第27-28页 |
2、教育过程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28-29页 |
(二) 搭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平台 | 第29-34页 |
1、高校学生会 | 第29-30页 |
2、学生社团 | 第30-31页 |
3、社会实践活动 | 第31-32页 |
4、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 第32-34页 |
五、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外部支持 | 第34-41页 |
(一) 外在教育的支持 | 第34-36页 |
1、家庭教育 | 第34页 |
2、学校教育 | 第34-35页 |
3、社会教育 | 第35-36页 |
(二) 管理工作的支持 | 第36-38页 |
1、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适当的自我教育的空间 | 第36页 |
2、要营造民主、宽松、积极向上的氛围 | 第36-37页 |
3、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保障制度 | 第37页 |
4、建立大学生自我教育评价的科学体系 | 第37-38页 |
(三) 校园文化的支持 | 第38-41页 |
1、加强"硬"文化建设 | 第38-39页 |
2、加强"软"文化建设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