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引言 | 第8-17页 |
·高电荷态离子源 | 第9-13页 |
·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ECRIS) | 第9-11页 |
·电子束离子源(EBIS) | 第11-12页 |
·电子束离子阱(EBIT) | 第12-13页 |
·表面实验方法简介 | 第13-17页 |
·能量分析器(EEA) | 第14页 |
·光电子能谱(XPS或UPS) | 第14页 |
·俄歇电子能谱(AES) | 第14-15页 |
·低能电子衍射(LEED) | 第15页 |
·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 | 第15页 |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 第15-16页 |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16-17页 |
2.高电态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机理 | 第17-31页 |
·高电态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过程 | 第17-18页 |
·高电荷态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现象 | 第18-22页 |
·粒子溅射 | 第18-21页 |
·纳米丘的形成 | 第21-22页 |
·理论模型 | 第22-31页 |
·经典过垒模型(Classical Over-Barrier Model) | 第22-24页 |
·库伦爆炸模型(Coulomb Explosions Model) | 第24-27页 |
·电子缺陷模型(Defect Mediated) | 第27-29页 |
·动能辅助模型(Kinetically Assisted Potential Model) | 第29-31页 |
3.氩离子在HOPG上产生的纳米缺陷研究 | 第31-52页 |
·实验设备 | 第31-35页 |
·高温超导的电子束离子源(High—Tc EBIS) | 第31页 |
·JSPM-4500A型扫描探针显微镜(SPM) | 第31-35页 |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工作原理 | 第32-33页 |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模式 | 第33-34页 |
·JSPM-4500A型扫描探针显微镜图片 | 第34-35页 |
·样品制备 | 第35-37页 |
·实验过程 | 第37-38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8-49页 |
·HOPG的STM图片 | 第38-41页 |
·纳米丘的横纵向尺寸统计分布 | 第41-43页 |
·纳米丘的动能和势能效应 | 第43-48页 |
·Ar~(1+)(E_K=160eV)离子轰击HOPG形成纳米丘动能效应 | 第43页 |
·Ar~(q+)(q=8,9)离子轰击HOPG形成纳米丘的动能效应 | 第43-45页 |
·Ar~(q+)(q=8,9)离子轰击HOPG形成纳米丘的势能效应 | 第45-47页 |
·Ar~(q+)(q=8,9)离子轰击HOPG形成纳米丘体积与动能和势能的关系 | 第47-48页 |
·Ar~(q+)离子轰击HOPG形成纳米丘的原子数估算 | 第48-49页 |
·纳米丘的形成机理 | 第49-52页 |
4.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实验结果总结 | 第52-53页 |
·研究工作展望 | 第53-54页 |
5.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6.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7.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