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数学交流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问题提出 | 第9-1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研究的必要性 | 第9-11页 |
·有效的数学交流有利于教学相长 | 第9-10页 |
·有效的数学交流有利于高中数学学习 | 第10-11页 |
·有效的数学交流有利于高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 第11页 |
·问题的阐述 | 第11-13页 |
第二部分 当前国内外对数学交流研究的概况 | 第13-16页 |
·国外数学交流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数学交流的研究 | 第14页 |
·评述 | 第14-16页 |
第三部分 有效数学交流的理论建构 | 第16-28页 |
·有效数学交流的定义 | 第16页 |
·有效数学交流的理论依据 | 第16-20页 |
·和谐发展观 | 第16-17页 |
·系统论 | 第17-18页 |
·信息加工理论 | 第18-19页 |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有效的数学交流的原则 | 第20-22页 |
·有效性原则 | 第20页 |
·启发性原则 | 第20-21页 |
·多产性原则 | 第21页 |
·创造性原则 | 第21-22页 |
·有效数学交流的特征 | 第22-28页 |
·目的性 | 第22-23页 |
·情景性 | 第23-24页 |
·基础性 | 第24页 |
·技巧性 | 第24-25页 |
·量力性 | 第25页 |
·开放性 | 第25-26页 |
·批判性 | 第26页 |
·模式性 | 第26-28页 |
第四部分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 第28-29页 |
·基本思路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第五部分 研究过程与结论 | 第29-44页 |
·高中阶段数学交流有效性的研究过程 | 第29-31页 |
·调查目的 | 第29页 |
·调查问卷的指标及制定依据 | 第29-30页 |
·调查方法 | 第30页 |
·调查对象 | 第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高中阶段数学交流有效性研究的调查结果及结论 | 第31-44页 |
·调查结果 | 第31-40页 |
·数学交流有效性的总体现状 | 第31-32页 |
·数学交流的参与度 | 第32-33页 |
·数学交流的深度 | 第33-34页 |
·数学交流对象的广度 | 第34-35页 |
·数学交流技巧的运用程度 | 第35-37页 |
·数学交流的难度 | 第37页 |
·数学交流的形式 | 第37-38页 |
·影响数学交流有效性的因素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4页 |
·数学交流的有效性有待加强 | 第40页 |
·数学交流的深度不够 | 第40-41页 |
·数学交流的对象有待拓宽 | 第41页 |
·数学交流的形式单一 | 第41-42页 |
·数学交流的技巧性需要加强 | 第42页 |
·师生关系值得思考 | 第42-43页 |
·师生的数学交流意识淡薄 | 第43-44页 |
第六部分 有效数学交流的对策 | 第44-54页 |
·教师在有效数学交流中的策略 | 第44-49页 |
·准备适宜的数学交流内容 | 第44页 |
·创造数学交流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交流 | 第44-45页 |
·提出有意义、有深度的数学交流问题 | 第45-46页 |
·抓住数学交流契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交流 | 第46-47页 |
·加强数学语言的转化学习,提高数学交流的准确性 | 第47-48页 |
·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起学生读数学的兴趣 | 第48-49页 |
·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的习惯,加强学生进行自我交流 | 第49页 |
·学生在有效数学交流中的策略 | 第49-54页 |
·转变数学交流的心态,提高数学交流意识 | 第49-50页 |
·提前预习交流内容,做好数学交流的准备 | 第50页 |
·明确数学交流的目的,提高数学交流的主动性 | 第50-51页 |
·加强数学模式的学习,提高数学交流的效率 | 第51-52页 |
·学会反思,提高数学交流的质量 | 第52-54页 |
第七部分 有效数学交流的一个案例设计 | 第54-56页 |
第八部分 总结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