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1 绪论第16-32页
   ·研究背景第16-17页
   ·研究意义第17-18页
     ·理论意义第17页
     ·实践意义第17-18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述第18-28页
     ·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研究第18-20页
     ·土地集约利用的定量评价研究第20-24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研究第24-27页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第27-28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8-30页
     ·研究内容第28-30页
     ·研究方法第30页
   ·可能的创新第30-32页
2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与问题第32-40页
   ·农村居民点内涵及其类型第32-33页
     ·农村居民点内涵第32页
     ·村庄类型第32-33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第33-39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内涵第33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性与功能第33-34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问题第34-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3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40-48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40-42页
     ·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系统第40页
     ·几个概念的辨析第40-41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内涵第41-42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第42-43页
     ·从紧张的土地资源与粗放型利用的矛盾角度看第42-43页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第43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可能性第43-47页
     ·提高土地利用率前景广阔第43-44页
     ·农村居住人口的减少趋势第44-45页
     ·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的增加第45-46页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第46页
     ·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第46页
     ·从农户角度看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4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第48-65页
   ·从规划和建筑角度分析第48-52页
     ·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48-49页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第49-50页
     ·容积率与建筑层数第50-51页
     ·建筑类型第51-52页
     ·建筑施工技术第52页
   ·从资源禀赋角度分析第52-53页
     ·土地资源短缺第52页
     ·发展门槛第52-53页
   ·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第53-59页
     ·要素市场第53-55页
     ·经济发展水平第55页
     ·城市化第55-58页
     ·人口发展第58-59页
   ·从人本角度分析第59-61页
     ·农户生产生活习惯第59-60页
     ·农村意识与传统观念第60页
     ·农户对待风险的态度第60页
     ·农户对环境的需求第60-61页
   ·从制度角度分析第61-64页
     ·土地产权制度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制度第61-63页
     ·社会保障制度第63-64页
     ·户籍制度第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5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理论体系构建第65-78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视角与目标第66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66-77页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66-67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67-73页
     ·评价方法的确立第73-74页
     ·指标标准化处理第74-75页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第75-77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第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6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实证分析第78-111页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概况第78-81页
     ·孝感市孝南区概况第78-79页
     ·孝南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概况第79-81页
   ·孝南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乡镇层面第81-94页
     ·各乡镇(场)概况第81-86页
     ·各乡镇(场)农村居民点用地概况第86-87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第87-92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障碍诊断第92-94页
   ·孝南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行政村层面第94-105页
     ·数据的获取第94页
     ·适度指标的适度值的确定第94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第94-102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空间分布差异第102-105页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第105-109页
     ·江夏区自然地理概况第105-106页
     ·江夏区社会经济概况第106-107页
     ·江夏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概况第107-108页
     ·江夏区五里界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第108-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7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实现第111-124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内容第111-115页
     ·从规划和建筑角度看第111-112页
     ·从资源禀赋角度看第112页
     ·从社会经济角度看第112页
     ·从人本角度看第112-113页
     ·从制度角度看第113-115页
   ·经验借鉴第115-122页
     ·村镇规划第115-117页
     ·宅基地流转的尝试第117-118页
     ·中心村的建设第118-122页
   ·肖港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实现第122-123页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8 结论与讨论第124-130页
   ·结论第124-128页
   ·讨论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6页
附录第136-140页
 附录1 农户调查第136-138页
 附录2 村级调查第138-139页
 附录3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统计第139-140页
致谢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3省农村7岁以下儿童母亲妇幼保健知、信、行现状调查
下一篇:p,p-DDE,β-BHC及其联合作用对大鼠睾丸支持细胞JNK MAPK信号转导通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