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空间拓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研究--以柳州市为例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 ·城乡结合部空间拓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 第10-12页 |
| ·城乡结合部空间结构及模式研究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2 城乡结合部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6页 |
| ·城乡结合部的内涵 | 第16-21页 |
| ·城乡结合部的概念 | 第16-17页 |
| ·城乡结合部的特征 | 第17-19页 |
| ·城乡结合部的功能 | 第19-21页 |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 ·圈层结构理论 | 第21-22页 |
| ·核心——边缘理论 | 第22-23页 |
| ·城市空间扩散理论 | 第23-24页 |
|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 | 第24页 |
| ·系统论 | 第24-26页 |
| 3 城乡结合部空间拓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 | 第26-37页 |
| ·城市作用力机制 | 第26-31页 |
| ·政策与规划是控制阀 | 第26-27页 |
| ·城市化是动力之源 | 第27-28页 |
| ·经济发展是决定性因素 | 第28-29页 |
| ·产业集聚及其机构演变是直接动力 | 第29-30页 |
| ·交通建设具有指向性作用 | 第30-31页 |
| ·市民的生活需求具有特殊影响 | 第31页 |
| ·乡村作用力机制 | 第31-33页 |
| ·自然地理环境是基础条件 | 第31-32页 |
| ·农业发展是重要动力 | 第32页 |
| ·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主要动力 | 第32-33页 |
| ·城乡结合部发展的模式 | 第33-37页 |
| ·集中型同心圆模式 | 第33-34页 |
| ·沿主要对外交通轴线带状扩展模式 | 第34-35页 |
| ·分散集团模式 | 第35-36页 |
| ·低密度连续蔓延模式 | 第36-37页 |
| 4 柳州市城乡结合部空间拓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 | 第37-54页 |
| ·柳州市城乡结合部概况 | 第37-40页 |
| ·范围界定 | 第37-38页 |
| ·区域概况 | 第38-40页 |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40页 |
| ·柳州市城乡结合部空间拓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40-48页 |
| ·相关政策与规划 | 第41-43页 |
| ·城市化水平 | 第43-44页 |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44-46页 |
| ·产业发展水平 | 第46-47页 |
| ·农村发展水平 | 第47-48页 |
| ·其它动力机制 | 第48页 |
| ·柳州市城乡结合部发展模式探讨 | 第48-54页 |
| ·柳州市城乡结合部空间分布情况 | 第48-50页 |
| ·柳州市城乡结合部空间扩展特征 | 第50-52页 |
| ·柳州市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模式 | 第52-54页 |
| 5 柳州市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战略研究 | 第54-67页 |
| ·柳州市城乡结合部发展的SWOT分析 | 第54-64页 |
| ·SWOT方法的介绍 | 第54-55页 |
| ·柳州市城乡结合部发展的SWOT分析因子 | 第55-59页 |
| ·柳州市城乡结合部发展的SWOT分析过程 | 第59-64页 |
| ·柳州市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战略 | 第64-67页 |
| ·农业产业化 | 第64-65页 |
| ·乡村旅游区 | 第65页 |
| ·工业园区及其他方式 | 第65-67页 |
| 6 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67-69页 |
|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 ·不足之处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