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 1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 ·水稻条纹病毒的概况 | 第9-12页 |
| ·RSV的传播介体 | 第12-14页 |
| ·病毒对介体昆虫的影响 | 第14页 |
| ·介体昆虫遗传差异的研究 | 第14-15页 |
| 2 植物病毒及其介体的互作机制 | 第15-19页 |
| ·非循回型传播 | 第15-17页 |
| ·循回型传播 | 第17-19页 |
| 3 分子遗传标记及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5页 |
| ·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 | 第19-22页 |
| ·分子标记在昆虫科学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本研究所用的两种分子标记方法 | 第23-25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 第一章 灰飞虱与水稻条纹病毒亲和性相关的分子标记 | 第27-3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 ·毒源 | 第28页 |
| ·供试的水稻品种 | 第28页 |
| ·灰飞虱群体的筛选 | 第28-30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30页 |
| ·引物 | 第30页 |
|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 ·不同亲和性灰飞虱群体筛选结果 | 第31-33页 |
| ·灰飞虱总DNA提取的结果 | 第33页 |
| ·RAPD分析 | 第33-35页 |
| ·SPAR分析 | 第35-37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7-39页 |
| ·高亲和性灰飞虱群体与非亲和性灰飞虱群体的建立 | 第37页 |
| ·与亲和性相关的分子标记 | 第37-39页 |
| 第二章 水稻条纹病毒对灰飞虱及其F_1代生活力的影响 | 第39-5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 ·亲代带毒灰飞虱对F_1代带毒率的影响 | 第41-43页 |
| ·带毒灰飞虱对当代产卵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亲代带毒灰飞虱对F_1代孵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亲代带毒灰飞虱对F_1代羽化的影响 | 第45-47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7-50页 |
| 全文总结 | 第50-51页 |
| 1 结论 | 第50页 |
| 2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问题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 硕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