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F1种子引发技术及其机理和抗老化遗传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缩略语说明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1页
 1 种子活力与种子老化第13-21页
   ·种子活力第13-16页
   ·种子老化第16-21页
 2 种子引发第21-29页
   ·种子引发的概念第21页
   ·种子引发的方法第21-23页
   ·种子引发的条件第23-26页
   ·种子引发的作用机理第26-29页
 3 种子引发与成苗研究进展第29页
 4 种子抗老化遗传研究进展第29-30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0-31页
第二章 杂交籼稻F_1种子引发技术研究第31-46页
 第一节 杂交籼稻F_1老化种子引发技术研究第31-4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2-33页
   ·材料第32-33页
   ·试验方法第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3-39页
   ·PEG、PVA、KNO_3单独处理的引发效果第33-35页
   ·PEG+KNO_3处理的引发效果第35页
   ·PVA+KNO_3处理的引发效果第35-38页
   ·筛选的引发技术对杂交籼稻F_1老化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效果的比较第38-39页
  3 讨论第39-40页
 第二节 杂交籼稻F_1正常种子引发技术研究第40-4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0-41页
   ·材料第40-41页
   ·试验方法第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PEG处理对杂交籼稻F_1种子的引发效果第41-42页
   ·PVA处理对杂交籼稻F_1种子的引发效果第42页
   ·KNO_3处理对杂交籼稻F_1种子的引发效果第42-43页
   ·PEG+KNO_3处理对杂交籼稻F_1种子的引发效果第43页
   ·PVA+KNO_3处理对杂交籼稻F_1种子的引发效果第43-44页
   ·最佳处理对杂交籼稻F_1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效果的影响第44-45页
  3 讨论第45-46页
第三章 老化对杂交籼稻F_1种子活力及生化性状的影响第46-5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材料第47页
   ·方法第47-4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8-53页
   ·老化处理对杂交籼稻种子活力的影响第48-49页
   ·劣变后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吸水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第49-51页
   ·劣变后种子SOD、POD、CAT、脱氢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第51页
   ·种子活力与9个生化性状的相关性第51-53页
 3 讨论第53-54页
第四章 杂交水稻F_1种子引发机理研究第54-71页
 第一节 杂交籼稻F_1老化种子引发机理研究第54-6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5页
   ·材料第55页
   ·方法第5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5-60页
   ·引发对杂交籼稻老化种子活力的影响第55-56页
   ·引发对杂交籼稻老化种子SO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第56-57页
   ·引发对杂交籼稻老化种子脱氢酶、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影响第57页
   ·引发对杂交籼稻老化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的影响由第57-58页
   ·引发对杂交籼稻老化种子吸水量的影响第58页
   ·种子活力与吸水量、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的相关性第58-60页
   ·种子活力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第60页
  3 讨论第60-62页
 第二节 杂交籼稻F_1正常种子引发机理研究第62-7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3页
   ·材料第63页
   ·方法第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69页
   ·PVA引发对杂交籼稻正常种子活力及幼苗的影响第63-65页
   ·PVA引发对杂交籼稻正常种子SO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第65页
   ·PVA引发对杂交籼稻正常种子脱氢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影响第65-66页
   ·PVA引发对杂交籼稻正常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的影响第66页
   ·PVA引发对杂交籼稻正常种子吸水量的影响第66-67页
   ·种子活力与电导率、吸水量的相关性第67-68页
   ·种子活力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第68-69页
  3 讨论第69-71页
第五章 杂交籼稻种子引发对田间成苗及产量的影响第71-8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2-73页
   ·材料第72页
   ·试验方法第72-7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3-78页
   ·引发技术对杂交籼稻种子室内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第73页
   ·引发技术对杂交籼稻种子两年田间成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第73-77页
   ·引发技术对杂交籼稻种子产量的影响第77页
   ·杂交籼稻种子两年田间成苗率与理化性状的相关分析第77-78页
 3 讨论第78-80页
第六章 水稻种子抗老化遗传分析第80-9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1-85页
   ·供试材料第81页
   ·试验方法第81-8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5-90页
   ·相对发芽率次数分布及遗传分析第85-86页
   ·相对发芽势的遗传分析第86-88页
   ·相对发芽指数的遗传分析第88-89页
   ·丙8979/C堡组合RIL群体抗老化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第89-90页
 3 讨论第90-92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创世神话的生态智慧与当代价值
下一篇:宗白华美育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