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间距隧道动态施工力学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40页 |
| ·引言 | 第14-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3页 |
| ·小净距隧道研究发展 | 第16-29页 |
| ·施工力学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 ·小结 | 第33页 |
| ·背景工程项目简介 | 第33-35页 |
|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 ·技术路线 | 第35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 第2章 小间距隧道模型试验及其验证研究 | 第40-94页 |
| ·工程概况 | 第40-43页 |
| ·试验目的与内容 | 第43页 |
| ·模型试验理论 | 第43-49页 |
| ·相似理论 | 第44-45页 |
| ·隧道模型试验相似条件 | 第45-49页 |
| ·试验设计与实现 | 第49-72页 |
| ·试验步骤 | 第49-50页 |
| ·相似常数确定 | 第50-51页 |
| ·材料试验 | 第51-65页 |
| ·试验设备 | 第65-70页 |
| ·模型试验具体过程 | 第70-72页 |
| ·实验过程数值模拟 | 第72-76页 |
| ·有限元软件Msc.Marc | 第72-73页 |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73-74页 |
| ·材料计算参数 | 第74-75页 |
| ·初始应力场和施工过程模拟 | 第75-76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6-90页 |
| ·位移分析 | 第76-81页 |
| ·应力分析 | 第81-90页 |
| ·小结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 第3章 小间距隧道施工力学横向影响因素分析 | 第94-158页 |
| ·有限单元法模拟技术 | 第94-96页 |
| ·空间效应模拟 | 第94-95页 |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95-96页 |
| ·围岩级别与施工方法影响分析 | 第96-127页 |
| ·模拟内容 | 第96-98页 |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98-127页 |
| ·埋深、间距影响分析 | 第127-141页 |
| ·正交数值模拟试验设计 | 第127-130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0-133页 |
| ·施工力学特点 | 第133-141页 |
| ·偏压因素影响分析 | 第141-156页 |
| ·模拟内容 | 第142页 |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142-156页 |
| ·小结 | 第156-1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7-158页 |
| 第4章 小间距隧道三维动态施工分析 | 第158-189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58-161页 |
| ·左右洞掌子面距离影响分析 | 第161-178页 |
| ·地表沉降 | 第161-165页 |
| ·洞周收敛变形 | 第165-169页 |
| ·中间岩柱 | 第169-172页 |
| ·围岩应力与塑性区 | 第172-176页 |
| ·初次支护内力 | 第176-178页 |
| ·台阶长度影响分析 | 第178-187页 |
| ·地表沉降 | 第178-180页 |
| ·洞周收敛变形 | 第180-185页 |
| ·掌子面稳定分析 | 第185-187页 |
| ·小结 | 第187-1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8-189页 |
| 第5章 小间距隧道动态施工监测 | 第189-221页 |
| ·现场施工监测概述 | 第189-196页 |
| ·监测目的与意义 | 第189-190页 |
| ·监测内容与实施 | 第190-196页 |
| ·围岩稳定性判据 | 第196-199页 |
| ·容许位移值 | 第196-197页 |
| ·容许位移速率 | 第197-198页 |
| ·位移加速度、变形速率比值 | 第198-199页 |
| ·量测结果分析与反馈 | 第199-216页 |
| ·地表沉降 | 第199-202页 |
| ·拱顶沉降 | 第202-203页 |
| ·围岩压力 | 第203-205页 |
| ·钢支撑应力 | 第205-207页 |
| ·围岩内部位移 | 第207-209页 |
| ·二衬应力 | 第209-212页 |
| ·超前地质预报 | 第212-213页 |
| ·多变量综合分析 | 第213-216页 |
| ·与数值分析结果对比 | 第216-218页 |
| ·围岩内部位移 | 第216-217页 |
| ·围岩压力 | 第217-218页 |
| ·小结 | 第218-2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9-221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21-225页 |
| ·研究结论 | 第221-224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224-225页 |
| 致谢 | 第225-227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