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21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研究背景第10-12页
     ·研究意义第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西方村民参与研究的重点问题第12-13页
     ·近年来中西方学者对于中国村民参与的研究第13-15页
   ·与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相关的释义第15-18页
     ·村民:一种资格的认同第15页
     ·村民参与第15-17页
     ·乡村治理中的村民参与第17-18页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存在的问题第18-21页
     ·参与主体与制度建设主体之别第18-19页
     ·多方互动推动是解决制度缺失问题的关键第19-21页
第二章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借鉴第21-30页
   ·有关公民参与的论述第21-23页
     ·社群共同体理论第21-22页
     ·合作网络治理理论第22-23页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第23-25页
     ·制度及其主观性第23-24页
     ·制度建设及创新第24-25页
   ·布罗姆利模型第25-27页
     ·制度变迁的基本模式第25-26页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布罗姆利模型第26-27页
   ·国外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的比较与借鉴第27-30页
     ·美国第27-28页
     ·英国第28-29页
     ·法国第29-30页
第三章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的历史、现状及成因分析第30-37页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情况的历史沿革第30-32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第30页
     ·人民公社时期第30-31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今第31-32页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的现状第32-34页
     ·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的意识、能力、效能不高第32-33页
     ·乡村治理中的村民参与呈现非制度化倾向第33-34页
     ·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制度流于理论化第34页
   ·制度缺失: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现状的成因分析第34-37页
     ·时代背景第35页
     ·制度安排(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缺陷第35-36页
     ·制度的缺失与乡村模式的相互负作用第36-37页
第四章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对策第37-47页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原则与动力第37-39页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原则第37-38页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动力机制第38-39页
   ·组织设计的完善第39-40页
     ·弱者(村民)的强武器:变基层权力源于上为源于下(村民)第39-40页
     ·新时期“两委”关系重组第40页
   ·正式规则的建设与创新第40-43页
     ·村民自治制度第41页
     ·村务公开制度第41页
     ·自治章程第41-42页
     ·加强法制建设第42-43页
     ·完善税收及土地制度第43页
   ·非正式规则建设第43-45页
     ·营造参与型文化第43-44页
     ·提高村民素质及其主体意识第44-45页
     ·健全良好的支持配套环境第45页
   ·实践化对策第45-47页
     ·创造公共对话空间第45-46页
     ·多维互动第46-47页
第五章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的实践案例分析第47-54页
   ·河北省武安市“一制三化”案例第47-50页
   ·“麻柳经验”第50-54页
结语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治理视角下贫穷地区村级治理资源研究--以遂宁市B村为例
下一篇: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