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西方村民参与研究的重点问题 | 第12-13页 |
·近年来中西方学者对于中国村民参与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与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相关的释义 | 第15-18页 |
·村民:一种资格的认同 | 第15页 |
·村民参与 | 第15-17页 |
·乡村治理中的村民参与 | 第17-18页 |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18-21页 |
·参与主体与制度建设主体之别 | 第18-19页 |
·多方互动推动是解决制度缺失问题的关键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借鉴 | 第21-30页 |
·有关公民参与的论述 | 第21-23页 |
·社群共同体理论 | 第21-22页 |
·合作网络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 | 第23-25页 |
·制度及其主观性 | 第23-24页 |
·制度建设及创新 | 第24-25页 |
·布罗姆利模型 | 第25-27页 |
·制度变迁的基本模式 | 第25-26页 |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布罗姆利模型 | 第26-27页 |
·国外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的比较与借鉴 | 第27-30页 |
·美国 | 第27-28页 |
·英国 | 第28-29页 |
·法国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的历史、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30-37页 |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情况的历史沿革 | 第30-32页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第30页 |
·人民公社时期 | 第30-31页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今 | 第31-32页 |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的现状 | 第32-34页 |
·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的意识、能力、效能不高 | 第32-33页 |
·乡村治理中的村民参与呈现非制度化倾向 | 第33-34页 |
·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制度流于理论化 | 第34页 |
·制度缺失: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现状的成因分析 | 第34-37页 |
·时代背景 | 第35页 |
·制度安排(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缺陷 | 第35-36页 |
·制度的缺失与乡村模式的相互负作用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对策 | 第37-47页 |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原则与动力 | 第37-39页 |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原则 | 第37-38页 |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动力机制 | 第38-39页 |
·组织设计的完善 | 第39-40页 |
·弱者(村民)的强武器:变基层权力源于上为源于下(村民) | 第39-40页 |
·新时期“两委”关系重组 | 第40页 |
·正式规则的建设与创新 | 第40-43页 |
·村民自治制度 | 第41页 |
·村务公开制度 | 第41页 |
·自治章程 | 第41-42页 |
·加强法制建设 | 第42-43页 |
·完善税收及土地制度 | 第43页 |
·非正式规则建设 | 第43-45页 |
·营造参与型文化 | 第43-44页 |
·提高村民素质及其主体意识 | 第44-45页 |
·健全良好的支持配套环境 | 第45页 |
·实践化对策 | 第45-47页 |
·创造公共对话空间 | 第45-46页 |
·多维互动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我国乡村治理中村民参与的实践案例分析 | 第47-54页 |
·河北省武安市“一制三化”案例 | 第47-50页 |
·“麻柳经验” | 第50-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