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云微物理过程方案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 ·云微物理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TRMM/PR 卫星资料介绍 | 第13-14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4页 |
| ·本论文各章节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中尺度数值模式WRF 介绍 | 第16-29页 |
| ·模式动力框架 | 第17-21页 |
| ·垂直坐标和变量 | 第17页 |
| ·欧拉方程组的通量形式 | 第17-18页 |
| ·考虑水汽的控制方程组 | 第18-19页 |
| ·考虑地图投影、Coriolis 力和曲率项的控制方程组 | 第19-20页 |
| ·相对于参考大气的扰动控制方程组 | 第20-21页 |
| ·初始条件 | 第21-24页 |
| ·SI | 第21-22页 |
| ·参考大气和扰动场 | 第22-23页 |
| ·侧边界场 | 第23-24页 |
| ·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 | 第24-28页 |
| ·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 | 第24-26页 |
|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 第26-27页 |
| ·模式的的其他物理方案 | 第27-28页 |
| ·模式的程序结构和计算流程 | 第28-29页 |
| ·模式程序结构设计 | 第28页 |
| ·WRF 程序计算流程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个例分析和试验设计 | 第29-37页 |
| ·实况与天气过程分析 | 第29-30页 |
| ·降水实况 | 第29页 |
| ·天气形势分析 | 第29-30页 |
| ·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 第30-31页 |
| ·暴雨的中尺度降水系统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 ·降水的云系特征分析 | 第31页 |
| ·云系的移动和演变特征 | 第31-32页 |
| ·雨团的活动 | 第32页 |
| ·中尺度物理量诊断分析 | 第32-35页 |
| ·中尺度低涡与高低空急流的关系 | 第32-33页 |
| ·水汽条件 | 第33页 |
| ·中尺度动力热力结构 | 第33-35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降水预报性能的分析 | 第37-42页 |
| ·对24 小时降水量预报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粗网格模拟的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细网格模拟的结果 | 第38页 |
| ·水平分辨率对24 小时降水预报的影响 | 第38页 |
| ·模拟的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比 | 第38-42页 |
| ·降水量预报随时间的演变 | 第38-39页 |
| ·TRMM∕PR 观测的1 小时降水率及其3D 结构 | 第39-40页 |
| ·细网格模拟1 小时降水率的对比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降水预报差异的成因初探 | 第42-46页 |
| ·雷达反射率因子对模拟结果的检验 | 第42-43页 |
| ·模拟的各种水物质含水量分布 | 第43-44页 |
| ·水成物含量的水平垂直分布检验 | 第44-46页 |
| ·TRMM 探测的水物质的水平和垂直分布 | 第44页 |
| ·模拟的水物质的水平和垂直分布 | 第44-4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46-48页 |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46-47页 |
|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附图 | 第53-87页 |
| 个人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