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干旱灌区苜蓿地土壤镰刀菌致病性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Summary | 第3-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 1 镰刀菌概述及其在农作物上的危害 | 第8-9页 |
| 2 苜蓿根腐病研究概况 | 第9页 |
| 3 非致病性镰刀菌用于苜蓿根腐病生防的必要性 | 第9-10页 |
| 4 苜蓿根腐病病原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5 植物酶活性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6 非致病性镰刀菌在作物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镰刀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14-2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15页 |
| ·供试菌种 | 第14页 |
| ·供试苜蓿品种 | 第14页 |
| ·致病性测定方法 | 第14-1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5-19页 |
| ·茄病镰孢的致病性测定 | 第15-16页 |
| ·尖镰孢的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16-17页 |
| ·砖红镰孢的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17页 |
| ·木贼镰孢的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17-18页 |
| ·其他镰刀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18-19页 |
| 3 讨论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接种镰刀菌后苜蓿酶活性测定 | 第20-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页 |
| ·材料 | 第20页 |
| ·方法 | 第20页 |
| 2 酶活性的测定 | 第20-25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20-22页 |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 第23-24页 |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第24-2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25-26页 |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26-27页 |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 第28-29页 |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第29-31页 |
| 4 讨论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不同农作物上镰刀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32-5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 ·材料 | 第32页 |
| ·方法 | 第32-3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58页 |
| ·苜蓿品种德福上的致病性测定 | 第34-38页 |
| ·小麦品种定西35 号上的致病性测定 | 第38-42页 |
| ·小扁豆品种定选1 号上的致病性测定 | 第42-46页 |
| ·胡麻品种陇亚七号上的致病性测定 | 第46-50页 |
| ·萝卜品种富源1 号上的致病性测定 | 第50-54页 |
| ·玉米品种中单2 号上的致病性测定 | 第54-58页 |
| 3 讨论 | 第58-59页 |
| 附图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导师简介 | 第66-67页 |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