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CONTENTS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概述 | 第14-20页 |
·钢结构应用概述 | 第14页 |
·钢框架支撑结构分析方法的概述 | 第14-16页 |
·各种因素对钢框架支撑结构影响的概述 | 第16-20页 |
·钢框架支撑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钢框架支撑结构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国内外钢框架支撑结构高等分析方法总结 | 第20-22页 |
·各种因素对钢结构计算分析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3-2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钢梁柱单元二阶非弹性分析 | 第26-40页 |
·钢梁柱单元的弹塑性刚度方程 | 第26-35页 |
·钢梁柱单元的弹性几何刚度方程 | 第26-30页 |
·钢梁柱单元的弹塑性刚度方程 | 第30-35页 |
·程序简介 | 第35-37页 |
·程序验证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支撑构件的二阶非弹性分析 | 第40-50页 |
·中心支撑单元的二阶非弹性刚度方程 | 第40-44页 |
·引言 | 第40-41页 |
·中心支撑单元的屈曲假定 | 第41页 |
·中心支撑单元铰接时的弹性刚度方程 | 第41-42页 |
·中心支撑单元铰接时的弹塑性刚度方程 | 第42-43页 |
·中心支撑单元刚接时的弹塑性刚度方程 | 第43-44页 |
·偏心支撑单元二阶非弹性的刚度方程 | 第44-45页 |
·引言 | 第44-45页 |
·偏心支撑单元非弹性刚度方程 | 第45页 |
·程序验证 | 第45-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考虑节点半刚性连接的钢结构高等分析 | 第50-60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半刚性连接特性及分析模型 | 第51-53页 |
·半刚性连接特性 | 第51-52页 |
·半刚性连接分析模型 | 第52-53页 |
·带有半刚性连接的梁单元转角位移方程 | 第53-56页 |
·程序验证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高等分析中各种因素对钢框架支撑结构性能影响 | 第60-82页 |
·各种因素对钢结构性能影响分析 | 第60-67页 |
·一阶弹性分析、二阶非弹性分析和考虑剪切变形的二阶非弹性分析对钢结构的内力和位移的影响 | 第60-63页 |
·高跨比对钢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63-64页 |
·半刚性连接对钢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64-67页 |
·各种因素对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性能影响分析 | 第67-76页 |
·一阶弹性分析、二阶非弹性分析和考虑剪切变形的二阶非弹性分析对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的内力和位移的影响 | 第67-68页 |
·不同刚度支撑对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性能影响 | 第68-69页 |
·半刚性连接对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69-70页 |
·不同受力方式对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70-71页 |
·荷载位置不同对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71-76页 |
·各种因素对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性能影响分析 | 第76-80页 |
·支撑刚接和铰接对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76-79页 |
·消能梁长度的变化对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79-80页 |
·半刚性连接对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高等分析在钢结构中的实际应用研究 | 第82-98页 |
·钢结构高等分析与现阶段钢结构设计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82-91页 |
·工程概况 | 第83页 |
·荷载计算 | 第83-85页 |
·内力计算及组合 | 第85-86页 |
·杆件截面验算 | 第86-88页 |
·钢结构高等分析 | 第88-91页 |
·平面钢框架高等分析与空间钢框架高等分析的区别 | 第91-93页 |
·空间钢框架支撑结构的高等分析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第93-97页 |
·工程概况 | 第93-95页 |
·软件分析 | 第95页 |
·结构截面调整 | 第95-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