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冯友兰“别共殊”的形上观 | 第10-21页 |
| ·冯友兰“别共殊”思想溯源 | 第10-14页 |
| ·西方共相理论 | 第10-12页 |
| ·中国传统哲学的“共殊”思想 | 第12-14页 |
| ·冯友兰的“别共殊”思想探析 | 第14-21页 |
| ·“别共殊”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 第14-18页 |
| ·“别共殊”思想的反思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从共相出发探索中国文化现代化 | 第21-30页 |
| ·从“中西”到“古今” | 第22-25页 |
| ·“文化是一总合体” | 第22-23页 |
| ·“中西之分即古今之异” | 第23-25页 |
| ·文化类型说 | 第25-30页 |
| ·知类 | 第26-28页 |
| ·生产家庭化的文化与生产社会化的文化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从殊相出发思考中国文化的民族化 | 第30-37页 |
| ·“底”与“的” | 第31页 |
| ·“文”与“质” | 第31-33页 |
| ·“性”与“情” | 第33-35页 |
| ·可变的道德与不变的道德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总结、启示与思考 | 第37-51页 |
| ·冯友兰“别共殊”文化哲学总体评析 | 第37-42页 |
| ·以马克思主义的共殊观思考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民族化 | 第42-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