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濒危植物掌叶木致濒原因及恢复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综述 | 第8-18页 |
| ·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 ·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机制 | 第10-14页 |
|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 | 第14-16页 |
|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地研究 | 第14-16页 |
|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对策 | 第16页 |
| ·珍稀濒危植物掌叶木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立题依据 | 第17-18页 |
| 2 材料及方法 | 第18-2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调查方法 | 第20-23页 |
| ·野外调查方法 | 第20-21页 |
| ·结实量调查 | 第20页 |
| ·种子雨调查 | 第20页 |
| ·种群天然更新能力调查 | 第20页 |
|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试验 | 第20页 |
| ·种群调查 | 第20-21页 |
| ·室内试验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种子特性 | 第21页 |
| ·种子处理 | 第21页 |
| ·种子发芽实验 | 第21页 |
| ·幼苗生长调查 | 第21-22页 |
| ·光合作用测定 | 第22页 |
| ·不同光照处理 | 第22页 |
| ·水分胁迫实验 | 第22-23页 |
| ·扦插实验 | 第23页 |
| ·压条实验 | 第2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51页 |
| ·种群特征 | 第23-29页 |
| ·种群分布生境 | 第23-25页 |
| ·种群起源 | 第25页 |
| ·种群分布格局 | 第25-26页 |
| ·种群结构 | 第26-29页 |
| ·年龄结构 | 第26-27页 |
| ·树高结构 | 第27-29页 |
| ·小结 | 第29页 |
| ·种子特征与致濒原因 | 第29-35页 |
| ·结实特征 | 第29-30页 |
| ·种子特性 | 第30页 |
| ·种子雨 | 第30-33页 |
| ·时间格局 | 第31页 |
| ·空间格局 | 第31-32页 |
| ·种子雨量及命运 | 第32-33页 |
| ·种子发芽 | 第33-34页 |
| ·控制条件下发芽 | 第33-34页 |
| ·自然条件下发芽 | 第34页 |
| ·天然更新 | 第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幼苗生长与致濒原因 | 第35-45页 |
| ·幼苗生长特性 | 第35-37页 |
| ·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规律 | 第35-36页 |
| ·天然更新幼苗与播种苗生长状况 | 第36-37页 |
| ·幼苗光合生理 | 第37-41页 |
| ·光合特性 | 第37-39页 |
| ·不同光照处理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不同光照处理下幼苗的生理响应 | 第40-41页 |
| ·幼苗水分生理 | 第41-44页 |
| ·水分胁迫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水分胁迫下幼苗的生理响应 | 第42-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恢复技术研究 | 第45-51页 |
| ·有性繁殖 | 第45-48页 |
| ·树上采种避免动物损坏及脱壳技术 | 第45页 |
| ·室外沙藏保持种子生活力的贮藏技术 | 第45-46页 |
| ·春季室外砂床育苗技术 | 第46-47页 |
| ·苔藓保水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 | 第47页 |
| ·一年生播种苗的培育技术 | 第47-48页 |
| ·无性繁殖 | 第48-50页 |
| ·扦插技术 | 第48-49页 |
| ·压条技术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 附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