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跳频技术的矿井下定位通信系统研究与设计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论文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 ·论文组织 | 第16-18页 |
| 第2章 矿井下定位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 第18-29页 |
| ·矿井下定位通信系统结构和功能 | 第18-19页 |
| ·基站和识别卡工作原理 | 第19页 |
| ·核心硬件电路设计 | 第19-26页 |
| ·基站主要电路设计 | 第20-25页 |
| ·识别卡电路设计 | 第25-26页 |
| ·硬件抗干扰设计 | 第26-27页 |
| ·抗电源干扰 | 第27页 |
| ·射频收发模块 PCB设计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第3章 矿井下定位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 第29-36页 |
| ·通信协议设计 | 第29-33页 |
| ·射频收发模块之间通信协议 | 第29-31页 |
| ·上位机与基站之间通信协议 | 第31-33页 |
| ·软件设计 | 第33-35页 |
| ·基站软件设计 | 第33-34页 |
| ·识别卡软件设计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基于改进交织技术无碰撞区跳频研究 | 第36-49页 |
| ·通信系统的信道模型 | 第36-38页 |
| ·矿井下无线信道模型 | 第36页 |
| ·矿井下无线信道特点 | 第36-38页 |
| ·编码信道模型选择 | 第38-42页 |
| ·信道差错序列与差错概率的基本概念 | 第38-39页 |
| ·BSC模型 | 第39-40页 |
| ·GBSC模型 | 第40-42页 |
| ·基于改进交织技术无碰撞区跳频序列设计 | 第42-48页 |
| ·无碰撞区及无碰撞区跳频码的概念 | 第42-43页 |
| ·素数法 | 第43页 |
| ·交织序列 | 第43-44页 |
| ·基于改进交织技术无碰撞区跳频码的构造 | 第44-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5章 矿井下定位通信系统技术指标分析 | 第49-55页 |
| ·通信系统的传播距离分析 | 第49-52页 |
| ·传播距离分析的理论依据 | 第49-51页 |
| ·理论传播距离和实际传播距离计算 | 第51-52页 |
| ·通信系统误码率分析 | 第52-54页 |
| ·未采用纠错编码的GBSC信道模型误码率 | 第52-53页 |
| ·采用 NHZ码的GBSC信道模型误码率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录1 | 第63-64页 |
| 附录2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