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技术支持下的吉林省土地退化动态研究
提要 | 第1-6页 |
前言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论文立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理论综述与技术方法 | 第16-52页 |
·基础理论 | 第16-19页 |
·系统论 | 第16-17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8-19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9-28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概述 | 第19-20页 |
·LUCC的内涵及研究目标、重点 | 第20-21页 |
·LUCC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LUCC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景观生态学 | 第28-35页 |
·景观的基本概念 | 第28-30页 |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 第35页 |
·土地退化 | 第35-46页 |
·土地退化概述 | 第35-37页 |
·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 第37-43页 |
·荒漠化研究现状 | 第43-44页 |
·吉林省土地退化研究现状 | 第44-46页 |
·技术方法 | 第46-52页 |
·3S集成技术 | 第46-48页 |
·环境模拟系统(EIS) | 第48页 |
·RS-EIS-GIS集成技术 | 第48-50页 |
·数据源及3S软件系统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52-66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52-63页 |
·地理位置 | 第52-53页 |
·地质地貌 | 第53-55页 |
·气候 | 第55-58页 |
·水文 | 第58-61页 |
·土壤 | 第61-62页 |
·植被 | 第62-63页 |
·社会环境概况 | 第63-65页 |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吉林省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 第66-92页 |
·吉林省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遥感制图 | 第66-73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解译方法 | 第66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系统 | 第66-68页 |
·土地利用/覆盖解译标志 | 第68-70页 |
·解译步骤 | 第70-72页 |
·分类后处理及土地利用制图 | 第72-73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 第73-89页 |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模型概述 | 第73-78页 |
·土地利用时空特征演变研究 | 第78-89页 |
小结 | 第89-92页 |
第五章 吉林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景观生态评价 | 第92-110页 |
·景观格局分析的指标体系 | 第92-100页 |
·景观斑块类型 | 第92-94页 |
·景观格局指数计算软件 | 第94-95页 |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指数 | 第95-100页 |
·吉林省 LUCC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 第100-109页 |
·类型水平的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 第100-103页 |
·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 第103-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吉林省水土流失动态研究 | 第110-128页 |
·USLE中相关因子的确定 | 第110-119页 |
·降雨侵蚀因子的确定 | 第110-112页 |
·土壤侵蚀因子的确定 | 第112-115页 |
·地形因子的确定 | 第115-116页 |
·植被类型因子的确定 | 第116-119页 |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的确定 | 第119页 |
·土壤侵蚀模数估算及土壤侵蚀分级 | 第119-124页 |
·土壤侵蚀模数估算及侵蚀强度分级 | 第119-121页 |
·吉林省水土流失变化分析 | 第121-124页 |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 第124-126页 |
·自然因素 | 第124-125页 |
·人为因素 | 第125-126页 |
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七章 吉林省土地荒漠化研究 | 第128-147页 |
·MODIS数据在盐碱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 | 第128-136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28-129页 |
·MODIS数据概述 | 第129-131页 |
·植被指数的计算及应用 | 第131-134页 |
·结果检验 | 第134-135页 |
·结果分析 | 第135-136页 |
·吉林西部土地荒漠化发展趋势研究 | 第136-140页 |
·模型简介 | 第136-137页 |
·计算步骤 | 第137-138页 |
·预测结果 | 第138-140页 |
·吉林西部荒漠化驱动力研究 | 第140-145页 |
·自然因素 | 第140-141页 |
·人为因素 | 第141-143页 |
·荒漠化驱动力研究 | 第143-145页 |
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八章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 第147-157页 |
·生态安全研究概述 | 第147-149页 |
·生态安全的概念、本质和特点 | 第147-148页 |
·生态安全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48-149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 | 第149-156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50页 |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第150-151页 |
·部分评价指标说明 | 第151-152页 |
·生态安全评价 | 第152-154页 |
·评价结果及原因分析 | 第154-155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 第155-156页 |
小结 | 第156-157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57-160页 |
一、结论 | 第157-159页 |
二、建议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4页 |
主要学术成果 | 第174-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
摘要 | 第176-179页 |
Abstract | 第179-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