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导言 | 第8-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概念区分 | 第9-10页 |
·国内外有关证券市场开放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2章 QFII制度及理论解释 | 第13-18页 |
·QFII制度的内涵 | 第13页 |
·QFII制度的理论解释 | 第13-18页 |
·金融深化理论 | 第13-14页 |
·国际资本转移福利效应模型—麦克杜格尔福利效应模型 | 第14-16页 |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 第16-18页 |
第3章 QFII制度在我国实施的进程及效应分析 | 第18-34页 |
·我国实施 QFII制度的背景及进程 | 第18-25页 |
·我国实施 QFII制度的背景 | 第18-19页 |
·QFII制度在我国实施的进程 | 第19-23页 |
·QFII制度规范的重点内容 | 第23-24页 |
·QFII制度的操作流程 | 第24-25页 |
·QFIIs投资运行分析 | 第25-29页 |
·QFIIs的投资规模 | 第25-27页 |
·QFIIs投资的行业特点 | 第27-28页 |
·QFIIs的投资对象 | 第28-29页 |
·QFIIs投资新动向 | 第29-30页 |
·实施 QF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 第30-34页 |
·我国证券市场引入 QFII制度的正面效应 | 第30-32页 |
·我国证券市场引入 QFII制度的负面效应 | 第32-34页 |
第4章 基于 QFII制度的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与借鉴 | 第34-52页 |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动因 | 第34-38页 |
·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内涵 | 第34页 |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动因分析 | 第34-38页 |
·证券市场开放的形式 | 第38-39页 |
·完全直接开放模式 | 第38页 |
·有限制的直接开放模式 | 第38-39页 |
·间接开放模式 | 第39页 |
·QFII制度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相关分析 | 第39-42页 |
·QFII制度的引入扩大了债券市场和投资基金市场规模 | 第40页 |
·QFII与QDII制度的实施推动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 第40-41页 |
·QFII制度的实施加强了政府间及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协调的紧迫性 | 第41-42页 |
·QFII制度的发展推动了我国资本账户的开放 | 第42页 |
·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借鉴 | 第42-52页 |
·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开放:美国的经验 | 第42-44页 |
·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证券市场开放:韩国、台湾的实践 | 第44-50页 |
·证券市场开放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第50-52页 |
第5章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 | 第52-60页 |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的现实障碍 | 第52-54页 |
·金融管制较严,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 | 第52页 |
·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结构性缺陷 | 第52页 |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规范 | 第52-53页 |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 第53页 |
·证券市场规模偏小 | 第53-54页 |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模式选择及步骤 | 第54-56页 |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应选择的模式 | 第54页 |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骤 | 第54-56页 |
·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策略思考 | 第56-60页 |
·规范证券市场的发展 | 第56-57页 |
·积极发展和完善“双Q机制” | 第57-58页 |
·适时完全开放资本项目 | 第58页 |
·积极推动金融业混业经营 | 第58-60页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研究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