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1 水稻病原菌中产菌核真菌的主要种类 | 第11页 |
| 2 丝核菌的特征和分类 | 第11-12页 |
| ·丝核菌属真菌的特征 | 第11-12页 |
| ·丝核菌的分类 | 第12页 |
| 3 R.SOLANI种的概念 | 第12-13页 |
| 4 丝核真菌的病原学研究 | 第13页 |
| 5 基于核糖体基因簇的DNA分析技术 | 第13-15页 |
| 6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丝核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ly amplifiedpoly) | 第15-16页 |
| ·基于分子杂交的DNA分析技术 | 第16页 |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tymophism AFLP) | 第16页 |
| 7 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几种分离自水稻产菌核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8-2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 ·材料 | 第18页 |
| ·菌种 | 第18页 |
| ·培养基和试剂及供试CN源 | 第18页 |
| ·方法 | 第18-20页 |
| ·菌落形态的研究 | 第18页 |
| ·菌丝特性研究 | 第18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18-19页 |
| ·不同pH值条件对各菌种的生长速率影响 | 第19页 |
| ·温度对各菌株菌丝生长以及菌核萌发的影响 | 第19页 |
| ·不同碳源、氮源各菌株的生长情况 | 第19-20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20-28页 |
| ·不同菌株菌落形态比较 | 第20页 |
| ·不同菌株的核型观察 | 第20-21页 |
| ·不同菌株菌丝体的宽度测量以及比较 | 第21-22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22页 |
| ·不同温度下不同菌株的生长速率比较以及菌核萌发情况 | 第22-23页 |
| ·不同pH条件下不同菌株的生长速率比较 | 第23页 |
| ·不同碳源、氮源条件对各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3-24页 |
| ·不同碳源、氮源条件对各菌株菌核生长的影响 | 第24-27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菌株WH-68的鉴定 | 第28-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 ·材料 | 第28-29页 |
| ·菌株 | 第28页 |
| ·培养基 | 第28页 |
| ·质粒抽提用溶液 | 第28页 |
| ·其它溶液及试剂 | 第28-29页 |
| ·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它酶类、试剂盒及其它试剂 | 第29页 |
| ·引物 | 第29页 |
| ·方法 | 第29-31页 |
| ·菌株培养(用于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9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9页 |
| ·菌株WH-68 ITS和18S rDNA区的PCR扩增 | 第29页 |
| ·特异性扩增片段的回收 | 第29-30页 |
| ·回收产物与克隆载体连接 | 第30页 |
| ·利用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转化连接产物 | 第30-31页 |
|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鉴定 | 第31页 |
| ·克隆序列分析 | 第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 ·18s rDNA分析 | 第31-33页 |
| ·18s rDNA扩增结果 | 第31-32页 |
| ·克隆的检测 | 第32页 |
| ·18s rDNA测序结果 | 第32-33页 |
| ·18s rDNA序列分析 | 第33页 |
| ·菌株wh-68 ITS区段的序列分析 | 第33-35页 |
| ·ITS序列扩增 | 第33页 |
| ·克隆的检测 | 第33-34页 |
| ·ITS测序结果 | 第34-35页 |
| ·ITS序列分析 | 第35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各菌株的RAPD分析 | 第36-5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 ·材料 | 第36页 |
| ·菌株 | 第36页 |
| ·扩增引物 | 第36页 |
| ·方法 | 第36-38页 |
| ·RAPD反应体系及条件优化 | 第36-37页 |
| ·RAPD引物筛选 | 第37页 |
| ·RAPD分析 | 第37-3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52页 |
| ·RAPD条件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 ·DNA模板及模板DNA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 第38页 |
| ·引物浓度和Mg2+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 ·Mg~(2+)浓度和dNTP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变性时间对RAPD的影响 | 第40页 |
| ·退火温度对RAPD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循环次数对RAPD的影响 | 第41页 |
| ·RAPD优化结果 | 第41-42页 |
| ·引物筛选结果分析 | 第42页 |
| ·RAPD分析 | 第42-47页 |
| ·供试菌株的扩增情况 | 第42-43页 |
| ·RAPD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 ·聚类分析 | 第46页 |
| ·聚类结果 | 第46-47页 |
| ·特征带的序列分析 | 第47-50页 |
| ·特征带的克隆 | 第47页 |
| ·序列比对分析 | 第47-50页 |
| ·结果分析 | 第50页 |
| ·小节与讨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