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论文--各种农药论文--杀菌剂论文

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前言第9-22页
   ·生物农药第9页
   ·多杀菌素的研究进展第9-20页
     ·多杀菌素的产生菌第10页
     ·多杀菌素的结构第10-12页
     ·多杀菌素的理化性质第12-13页
     ·多杀菌素的生物合成第13-15页
       ·多杀菌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第13-15页
       ·聚酮链的生物合成途径第15页
     ·多杀菌素的生物活性第15-17页
     ·多杀菌素的构效关系第17-19页
     ·多杀菌素的作用机理第19页
     ·多杀菌素的剂型第19-20页
   ·多杀菌素产生菌育种的研究第20-21页
     ·常规诱变育种第20页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第20-21页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2-28页
   ·试验材料第22-23页
     ·培养基第22页
       ·斜面培养基第22页
       ·种子培养基第22页
       ·发酵培养基第22页
       ·高渗溶液(P培养液)第22页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第22页
     ·供试菌种第22页
     ·主要试剂第22-23页
     ·主要仪器第23页
   ·试验方法第23-26页
     ·培养条件第23页
       ·斜面菌种培养条件第23页
       ·种子培养条件第23页
       ·发酵条件第23页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条件第23页
     ·分析方法第23-24页
       ·初筛(菌块—TLC法)第23页
       ·复筛(HPLC法)第23-24页
       ·菌丝量的测定第24页
       ·种子液和发酵液中还原糖测定(DNS分光光度法)第24页
       ·发酵液中总糖的测定第24页
       ·发酵液中NH_4~+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第24页
       ·发酵液中磷的测定(氯化亚锡分光光度法)第24页
     ·诱变处理方法第24-25页
       ·斜面菌种制备第24页
       ·孢子悬液的制备第24页
       ·发酵后处理第24-25页
     ·高产菌株的选育及选育方法比较第25-26页
       ·出发菌株的复壮第25页
       ·预萌发孢子悬液的紫外诱变第25页
       ·NTG诱变第25页
       ·~(60)Co-γ射线诱变处理第25页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处理第25页
       ·链霉素诱变选育第25-26页
         ·最小抑制浓度的确定第25-26页
         ·链霉素诱变处理第26页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第26-28页
     ·制备方法第26页
     ·计数观察方法第26页
     ·原生质膜的裂解第26页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的选择第26-27页
     ·原生质体的灭活第27页
     ·原生质体融合第27-2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8-44页
   ·出发菌株的选择第28页
   ·预萌发孢子悬液的紫外诱变第28-29页
     ·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的诱变效果比较第28页
     ·紫外诱变菌株的筛选第28-29页
   ·菌株UV125的NTG诱变第29-30页
     ·不同NTG浓度下的诱变效果比较第29页
     ·NTG诱变菌株的复筛第29-30页
   ·~(60)Co-γ射线对菌株N263的诱变第30-31页
     ·不同照射剂量下的诱变效果比较第30页
     ·~(60)Co-γ射线诱变菌株复筛第30-31页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菌株的筛选第31-32页
     ·不同照射剂量下的诱变效果比较第31页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菌株的筛选第31-32页
   ·菌株PU446的硫酸链霉素诱变第32-33页
     ·最小抑制浓度曲线的确定第32页
     ·链霉素诱变菌株的筛选第32-33页
   ·原生质体技术第33-38页
     ·原生质体制备第33-36页
       ·多杀菌素产生菌的菌丝生长曲线第33-34页
       ·甘氨酸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第34页
       ·酶解时间及温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第34-36页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的选择结果第36页
     ·原生质体融合第36-38页
       ·热灭活与紫外灭活剂量的确定第36-37页
       ·原生质体融合效果第37-38页
         ·不同分子量及不同浓度PEG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第37-38页
         ·融合后再生菌落的筛选第38页
   ·传代稳定性试验第38-40页
   ·菌株R287的发酵参数测定第40-44页
     ·葡萄糖溶液吸光度标准曲线的制定第40页
     ·种子液代谢测定结果第40-41页
     ·NH_4~+和可溶性磷吸光度标准曲线的制定第41-42页
     ·发酵液代谢测定结果第42-44页
4 讨论与分析第44-46页
   ·菌株诱变第44页
   ·抗性筛选对菌株产素水平的影响第44页
   ·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研究第44页
   ·原生质体灭活的应用第44-45页
   ·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论对东北地区的借鉴
下一篇:基于ARM/GPRS的远程图像监控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