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前言 | 第7-11页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 一、新课改呼唤教师专业发展 | 第7页 |
| 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参与教科研 | 第7页 |
| 三、校本教研—一种适合广大一线教师的研究方式 | 第7页 |
| 四、区域推进校本教研的意义 | 第7-8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8-11页 |
| 一、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第8-9页 |
| 二、关于校本教研的研究 | 第9-11页 |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二、技术路线 | 第11页 |
| 三、主要创新之处 | 第11页 |
| 第一章 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 | 第11-18页 |
| 第一节 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 第12-16页 |
| 一、校本教研的由来 | 第12页 |
| 二、国内外校本教研概念的比较 | 第12-13页 |
| 三、校本教研的目标之一——教师专业发展 | 第13-16页 |
| 第二节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17页 |
| 二、终身学习理论 | 第17页 |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17-18页 |
| 四、内隐知识理论 | 第18页 |
| 五、社会互赖理论 | 第18页 |
| 第二章 溧阳市开展校本教研的背景分析及目标定位 | 第18-26页 |
| 第一节 研究区域的基本概况 | 第18-20页 |
| 第二节 区域内校本教研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0-25页 |
| 一、教师问卷调查 | 第20-23页 |
| 二、问卷调查分析 | 第23-25页 |
| 第三节 溧阳市推进校本教研的发展目标 | 第25-26页 |
| 一、第一阶段 | 第25-26页 |
| 二、第二阶段 | 第26页 |
| 三、第三阶段 | 第26页 |
| 第三章 溧阳市推进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 | 第26-35页 |
| 第一节 溧阳市推进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形式 | 第27-33页 |
| 一、“青蓝工作室”—新的教研共同体 | 第27-29页 |
| 二、青年学术沙龙 | 第29-30页 |
| 三、专业发展共同体 | 第30-32页 |
| 四、网络教研 | 第32-33页 |
| 第二节 溧阳市推进校本教研的成果及反思 | 第33-35页 |
| 一、主要成果 | 第34页 |
| 二、反思 | 第34-35页 |
| (一) 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需要教师思想的真正转变 | 第34页 |
| (二) 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需要学校的真正投入 | 第34-35页 |
| (三) 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需要多方的协作 | 第35页 |
| (四) 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需要行政部门的保障与支持 | 第35页 |
| 第四章 溧阳市推进校本教研的策略和支持保障 | 第35-44页 |
| 第一节 溧阳市推进校本教研的行动策略 | 第35-38页 |
| 一、整体规划、协调配合 | 第36页 |
| 二、建立组织、加强管理 | 第36页 |
| 三、校为主体、行政主导 | 第36页 |
| 四、转变职能,重心下移 | 第36页 |
| 五、三级联片,分层管理 | 第36-37页 |
| 六、分类指导、区域推进 | 第37页 |
| 七、建立基地,典型引路 | 第37页 |
| 八、考核评估,深化改革 | 第37页 |
| 九、课题引领,协作共进 | 第37-38页 |
| 十、多方合作,共同发展 | 第38页 |
| 第二节 溧阳市推进校本教研的支持与保障 | 第38-44页 |
| 一、保障机制 | 第38-40页 |
| 二、激励机制 | 第40-41页 |
| 三、评价反馈机制 | 第41-44页 |
| 结论与反思 | 第44-46页 |
| 一、探索溧阳市推进校本教研的组织形式 | 第44页 |
| 二、研究溧阳市推进校本教研的策略和保障机制 | 第44-46页 |
| 附录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