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理论分析 | 第8-32页 |
第一节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基本理论 | 第8-14页 |
一、适用除外制度的概念 | 第8页 |
二、适用除外制度的特征 | 第8-10页 |
三、适用除外制度的分类 | 第10-11页 |
四、适用除外制度的功能 | 第11-12页 |
五、适用除外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 第14-19页 |
一、适用除外制度的经济基础 | 第14-16页 |
二、适用除外制度的政策基础 | 第16-17页 |
三、适用除外制度的法学基础 | 第17-19页 |
四、适用除外制度的道德基础 | 第19页 |
第三节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19-27页 |
一、特定行业的适用除外 | 第20-22页 |
二、特定组织和人员适用除外 | 第22-23页 |
三、非特定行业组织的特定行为适用除外 | 第23-24页 |
四、知识产权的正当行使行为适用除外 | 第24-25页 |
五、对外经济贸易领域适用除外 | 第25-26页 |
六、国家垄断的适用除外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确认原则 | 第27-32页 |
一、本身违法原则(Rule of Perse) | 第27-28页 |
二、合理原则(Rule of Reason) | 第28-32页 |
第二章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国际比较 | 第32-42页 |
第一节 立法形式比较 | 第32-33页 |
一、制定单行的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 | 第32页 |
二、混同立法模式 | 第32-33页 |
三、其他法律中规定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条款 | 第33页 |
第二节 适用对象比较 | 第33-37页 |
一、关于特定行业及组织的适用除外 | 第33-34页 |
二、关于限制竞争协议的适用除外 | 第34-36页 |
三、关于知识产权的适用除外 | 第36页 |
四、关于对外贸易的适用除外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执行主体和程序比较 | 第37-42页 |
一、美国 | 第37-38页 |
二、德国 | 第38-39页 |
三、日本 | 第39页 |
四、欧盟 | 第39-42页 |
第三章 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 第42-58页 |
第一节 我国对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现有规定及评价 | 第42-45页 |
一、我国对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现有规定 | 第42-43页 |
二、对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相关规定的评价 | 第43-45页 |
第二节 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应考虑的现实因素 | 第45-47页 |
一、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构建应考虑的现实因素 | 第45-47页 |
二、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政策目标 | 第47页 |
第三节 构建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若干建议 | 第47-54页 |
一、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立法形式选择 | 第47-49页 |
二、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适用范围选择 | 第49-52页 |
三、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执行程序选择 | 第52-54页 |
第四节 对适用除外制度行为滥用的规制—以知识产权滥用为例 | 第54-58页 |
一、反垄断法除外行为滥用的基本现状 | 第54-55页 |
二、知识产权滥用的基本现状 | 第55-56页 |
三、我国现行法规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定 | 第56-57页 |
四、对我国知识产权滥用行为规制的建议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