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本体论—共有权概论 | 第15-31页 |
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概述 | 第15-19页 |
一、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各学说 | 第15-17页 |
二、笔者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性质的观点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共有权的客体 | 第19-21页 |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客体的概念 | 第19页 |
二、共有权客体的分析 | 第19-21页 |
第三节 共有权的性质 | 第21-25页 |
一、有关共有权性质的各学说 | 第21-24页 |
二、笔者关于共有权性质的观点 | 第24-25页 |
第四节 共有权的特性 | 第25-27页 |
一、共有权的法律定性 | 第25-26页 |
二、共有权的特征 | 第26-27页 |
第五节 共有权的内容 | 第27-31页 |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人的权利 | 第27-28页 |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人的义务 | 第28-30页 |
三、共有权的行使原则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相关论——共有权相关理论辨析 | 第31-42页 |
第一节 共有权与专有权 | 第31-33页 |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专有权概述 | 第31页 |
二、共有权与专有权的比较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共有权与基地使用权 | 第33-37页 |
一、基地使用权的权属 | 第33-34页 |
二、基地使用权的有期限性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无期限性 | 第34-35页 |
三、共有权中的“有限产权”问题 | 第35-37页 |
第三节 区分共有权与普通共有权 | 第37-39页 |
一、普通共有权概述 | 第37页 |
二、区分共有权与普通共有权的比较 | 第37-39页 |
第四节 共有权与相邻权 | 第39-42页 |
一、共有权与相邻权的比较 | 第39-40页 |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状态下的相邻关系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实践论——共有权纠纷实务问题探讨 | 第42-49页 |
第一节 住宅小区停车位(场)权属纠纷的解决 | 第42-44页 |
一、住宅小区停车位(场)权属纠纷案例 | 第42页 |
二、关于住宅小区停车位(场)权属纠纷的分析 | 第42-44页 |
第二节 楼顶平台权属纠纷的解决 | 第44-45页 |
一、楼顶平台权属纠纷案例 | 第44-45页 |
二、关于楼顶平台权属纠纷的分析 | 第45页 |
第三节 电梯使用费分摊纠纷解决 | 第45-48页 |
一、电梯使用费分摊纠纷案例 | 第45-46页 |
二、关于电梯使用费分摊纠纷的分析 | 第46-48页 |
第四节 各种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纠纷的综合分析 | 第48-49页 |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纠纷产生的原因 | 第48页 |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纠纷的防范途径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立法论——共有权立法期待 | 第49-61页 |
第一节 我国目前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立法现状 | 第49-55页 |
一、对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的考察 | 第49-51页 |
二、对《物权法草案第七次审议稿》的评析 | 第51-53页 |
三、笔者对《物权法草案第七次审议稿》的建设性意见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立法构想 | 第55-61页 |
一、我国建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必要性 | 第55页 |
二、建立我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55-56页 |
三、笔者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立法构想 | 第56-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一、本文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 第61页 |
二、研究中仍待探讨的问题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