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小说叙述历史的可能性、优势所在 | 第12-31页 |
(一) 历史的“主观性”:历史与小说间界线的模糊 | 第12-16页 |
1、“历史”的复杂性 | 第13页 |
2、两种追求历史“客观性”的努力 | 第13-15页 |
3、导致“知识的历史”非客观性的因素 | 第15-16页 |
(二) 历史的“被叙述性”:历史与小说间的相通之处 | 第16-23页 |
1、“稠密和不透明的”语言 | 第17-19页 |
2、历史与小说共享的文体—叙事体 | 第19-22页 |
3、“可理解性”—历史叙事的追求 | 第22-23页 |
(三) “仿造”历史—历史小说的功能、意义 | 第23-31页 |
1、文学也参与了对“过去”的想象和理解 | 第24-25页 |
2、历史小说的界定、意义 | 第25-27页 |
3、中国的历史小说 | 第27-31页 |
二、革命历史小说—重构革命记忆与国家合法性证明 | 第31-46页 |
(一) 革命历史小说对“历史事实”的选择 | 第31-36页 |
1、选择什么“历史事实” | 第32-33页 |
2、重点选择哪些内容讲述 | 第33-35页 |
3、倒果为因,对“历史记忆”的重构 | 第35-36页 |
(二) 史诗、传奇、自叙传:革命历史小说所叙述的历史 | 第36-41页 |
1、史诗 | 第36-39页 |
2、传奇 | 第39-40页 |
3、自叙传 | 第40-41页 |
(三) 革命历史小说对“革命历史”的理解 | 第41-46页 |
1、现代民族国家合法性论证 | 第42-43页 |
2、进化论的时间观 | 第43-46页 |
三、新历史小说—对革命历史的理性反思、解构 | 第46-61页 |
(一) 新历史小说想象、建构的“历史事实” | 第46-53页 |
1、选择什么“历史事实” | 第47-50页 |
2、“历史事实”建构的虚构性、反思性特点 | 第50-53页 |
(二) 民间、文化、个人:新历史小说所叙述的历史 | 第53-57页 |
1、民间视角下的野史、稗史 | 第53-54页 |
2、秘史、文化史 | 第54-55页 |
3、个人生存悲剧史 | 第55-56页 |
4、叙述手法的更新—多视角、后设视角 | 第56-57页 |
(三) 新历史小说对“革命历史”的理解 | 第57-61页 |
1、用“偶然性”解构“必然性”神话 | 第58-59页 |
2、从进化论的时间观到循环史观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