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5页 |
| 1 引言 | 第15-37页 |
| ·ARF 的历史 | 第15页 |
| ·ARF 的流行病学 | 第15-16页 |
| ·ARF 的分类 | 第16-17页 |
| ·ARF 的诊断(肾脏疾病检验技术) | 第17-23页 |
| ·肾小球早期损伤检测和滤过功能评价 | 第17-20页 |
| ·肾小管损伤的检测 | 第20-23页 |
| ·ARF 的发病机理 | 第23-28页 |
|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机理 | 第23-25页 |
| ·肾小管细胞脱落(Detachment)和粘连(Adhesion) | 第25-26页 |
| ·细胞骨架损伤 | 第26页 |
| ·ATN 时细胞死亡的类型 | 第26-27页 |
| ·肾小管阻塞和反漏机制 | 第27-28页 |
| ·治疗手段 | 第28-32页 |
| ·靶治疗 | 第28-29页 |
| ·提供细胞能量,促进细胞功能恢复 | 第29-30页 |
| ·脱落后的肾小管基膜 | 第30-31页 |
| ·支持治疗 | 第31-32页 |
| ·ARF 动物模型造模方法 | 第32-33页 |
| ·汞中毒 | 第33-37页 |
| ·中毒机制 | 第33-34页 |
| ·免疫毒性 | 第34-35页 |
| ·汞神经毒损害 | 第35页 |
| ·机体对氯化汞诱导的ARF 的防护 | 第35-36页 |
| ·对氯化汞中毒的防治 | 第36-3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2页 |
| ·材料 | 第37-38页 |
| ·实验动物 | 第37页 |
| ·药物与试剂 | 第37页 |
| ·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 ·方法 | 第38-42页 |
| ·ARF 模型的制备 | 第38页 |
| ·血、尿肾功能测定 | 第38-39页 |
| ·尿常规检测 | 第39页 |
| ·血气分析测定 | 第39页 |
| ·血离子测定 | 第39页 |
| ·肾重指数与肾脏及全身主要脏器的组织形态学检查 | 第39-42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42页 |
| 3 结果 | 第42-48页 |
|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 第42页 |
| ·ARF 兔血清肾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42页 |
| ·ARF 兔尿肾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42-43页 |
| ·ARF 兔尿常规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43-44页 |
| ·ARF 兔血气分析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44页 |
| ·ARF 兔血离子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44-45页 |
| ·ARF 兔肾重指数的变化 | 第45页 |
| ·大体检查 | 第45-46页 |
| ·正常对照组 | 第45页 |
| ·ARF 造模成功后 | 第45-46页 |
| ·ARF 动物模型剖解眼观变化 | 第46页 |
| ·ARFⅠ组 | 第46页 |
| ·ARFⅡ组 | 第46页 |
| ·病理组织学变化 | 第46-48页 |
| ·肾脏 | 第46-47页 |
| ·肝脏 | 第47-48页 |
| ·其它组织器官 | 第48页 |
| ·电镜观测 | 第48页 |
| ·肾脏的电镜观察 | 第48页 |
| ·肝脏电镜镜观察 | 第48页 |
| 4 讨论 | 第48-52页 |
| ·对动物模型的评价 | 第48-49页 |
| ·ARF 兔血清肾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 | 第49页 |
| ·ARF 兔尿肾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 | 第49-50页 |
| ·ARF 兔尿常规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 | 第50页 |
| ·ARF 兔血气分析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 | 第50页 |
| ·ARF 兔血离子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 | 第50-51页 |
| ·肾组织形态学变化分析 | 第51页 |
| ·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分析 | 第51-52页 |
| 5 结论 | 第52-54页 |
| ·ARF 动物模型的应用 | 第52页 |
| ·ARF 动物模型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变化 | 第52页 |
| ·ARF 血气分析,血清离子的变化 | 第52-53页 |
| ·ARF 肾病理学变化 | 第53页 |
| ·ARF 肝病理学变化 | 第53页 |
| ·汞对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附图 | 第62-77页 |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