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 ·引言 | 第7页 |
| ·纤维素接枝反应概述 | 第7-8页 |
| ·丙烯酰胺与纤维素的接枝反应与接枝改性 | 第8-11页 |
| ·引发体系的选择 | 第9-11页 |
| ·铈盐体系 | 第9页 |
| ·高锰酸钾体系 | 第9-10页 |
| ·过氧化氢体系 | 第10-11页 |
| ·过硫酸盐体系 | 第11页 |
| ·粘胶纤维接枝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 第11-12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粘胶纤维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的研究 | 第14-25页 |
| ·引言 | 第14页 |
| ·纤维表面接枝反应及其特点 | 第14页 |
| ·引发体系的选择与比较 | 第14-15页 |
| ·实验原料 | 第15页 |
| ·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 第15页 |
| ·接枝物的后处理 | 第15页 |
| ·接枝参数 | 第1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5-24页 |
| ·铈盐体系 | 第15-17页 |
| ·引发剂浓度和纤维接枝率的关系 | 第15-16页 |
| ·HNO_3浓度和纤维接枝率的关系 | 第16-17页 |
| ·高锰酸钾-硫酸体系 | 第17-19页 |
| ·引发剂浓度和纤维接枝率的关系 | 第17-18页 |
| ·体系硫酸浓度和纤维接枝率的关系 | 第18-19页 |
| ·过氧化氢 | 第19-20页 |
| ·引发剂浓度和纤维接枝率的关系 | 第19-20页 |
| ·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体系 | 第20-21页 |
| ·引发剂浓度和纤维接枝率的关系 | 第20-21页 |
| ·不同引发体系在不同条件下对接枝共聚的影响 | 第2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铈盐引发体系下粘胶纤维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 | 第25-38页 |
| ·引言 | 第25-27页 |
| ·铈盐与纤维素接枝共聚反应历程 | 第25页 |
| ·铈盐引发纤维素的引发机理 | 第25-27页 |
|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 ·实验原料 | 第27页 |
| ·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 第27页 |
| ·接枝物的后处理 | 第27-28页 |
| ·接枝参数 | 第28页 |
| ·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28-29页 |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8页 |
| ·染色实验 | 第28页 |
| ·横截面观察 | 第28页 |
| ·物理机械性能 | 第28页 |
| ·吸湿性 | 第28-29页 |
| ·白度 | 第29页 |
| ·红外光谱 | 第29页 |
| ·核磁共振 | 第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6页 |
| ·Ce(Ⅳ)引发剂浓度与纤维接枝率的关系 | 第29-30页 |
| ·单体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30页 |
| ·引发反应体系HNO_3浓度对接枝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温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第32页 |
| ·纤维接枝后白度的变化 | 第32页 |
| ·接枝对纤维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接枝对染色的影响 | 第33-34页 |
| ·纤维吸湿性与接枝率的关系 | 第34页 |
| ·横截面 | 第34-35页 |
| ·红外光谱表征 | 第35页 |
| ·核磁共振表征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论文总结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