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临床研究 | 第8-18页 |
一、资料与方法 | 第8-13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8-10页 |
(二) 一般资料 | 第10-11页 |
(三) 试验方法 | 第11-12页 |
(四) 观察指标 | 第12页 |
(五) 疗效与安全性评定标准 | 第12-13页 |
(六) 统计方法 | 第13页 |
二、结果 | 第13-18页 |
实验研究 | 第18-27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一)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二) 实验用药 | 第18页 |
(三)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8-19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一) 分组方法及饲养条件 | 第19页 |
(二) 动物造模与处理方法 | 第19-20页 |
(三) 观测指标与方法 | 第20-21页 |
(四) 统计方法 | 第21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21-26页 |
(一) 一般体征的观察 | 第21页 |
(二) 实验前后豚鼠体重的变化 | 第21-22页 |
(三) 引喘潜伏期症状对照表 | 第22页 |
(四) 哮喘滴丸对豚鼠血浆内皮素-1含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五) 哮喘滴丸对哮喘模型豚鼠血浆白介素-4含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六) 血清嗜酸粒细胞趋化酞含量对照表 | 第24-25页 |
(七) 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含量对照表 | 第25-26页 |
五、结论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38页 |
一、祖国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第27-29页 |
(一) 病因病机 | 第27-28页 |
(二) 寒性哮喘的发病机制 | 第28-29页 |
(三) 寒哮治疗述要 | 第29页 |
二、现代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第29-32页 |
(一) 病因 | 第29-31页 |
(二) 发病机制 | 第31-32页 |
三、哮喘滴丸的组方分析 | 第32-33页 |
(一) 立法依据 | 第32-33页 |
(二) 治法 | 第33页 |
(三) 方解 | 第33页 |
四、单味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33-35页 |
(一) 麻黄 | 第33-34页 |
(二) 木香 | 第34页 |
(三) 浙贝母 | 第34-35页 |
(四) 艾叶 | 第35页 |
五、疗效机理探讨 | 第35-38页 |
(一) 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 | 第36页 |
(二) 调控细胞因子网络 | 第36页 |
(三) 抑制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 第36页 |
(四) 抑制嗜酸粒细胞趋化酞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综述 | 第41-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详细摘要 | 第47-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