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中国法制史论文

论地方议会制度在清末的实验--以江苏咨议局为核心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导论第15-19页
第一章 清末议会政治的源流第19-36页
 第一节 西方议会制度的产生及其理论渊源第20-23页
  一、西方议会制度产生的过程第20-22页
  二、西方议会制度产生的理论渊源第22-23页
 第二节 西方议会制度在清末的传播与实验第23-31页
  一、西方议会制度在清末的传播第24-29页
  二、西方议会制度在清末引发的讨论第29-31页
  三、西方议会制度在清末的实验第31页
 第三节 西方议会制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特征第31-35页
  一、概念的误读第31-32页
  二、逻辑的颠倒第32-34页
  三、理论渊源的错位第34-35页
 小结第35-36页
第二章 江苏省的生活世界第36-58页
 第一节 江苏省的概况第36-41页
  一、江苏省的地理环境第36-38页
  二、江苏省的人文情况第38-39页
  三、江苏省受外力冲击的情况第39-41页
 第二节 清末江苏省的经济发展第41-46页
  一、工商业的发展第41-43页
  二、“商人阶层”的出现和活动第43-46页
 第三节 江苏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第46-52页
  一、新思想的传播第46-49页
  二、绅民意识的觉醒第49-52页
 第四节 江苏省地方官的转变第52-57页
  一、地方官态度的变化第52-55页
  二、官场风气的变化第55-57页
 小结第57-58页
第三章 江苏咨议局的筹备(上)第58-82页
 第一节 官绅在江苏咨议局筹备过程中的态度第59-65页
  一、咨议局筹备处设立中官绅的态度第59-62页
  二、咨议局筹备中官绅的态度第62-65页
 第二节 江苏咨议局选举的选民资格调查第65-82页
  一、选民资格的法律规范及分析第65-68页
  二、选民资格的调查情形及结果分析第68-80页
  三、宁苏两属议员名额的分配第80-82页
第四章 江苏咨议局的筹备(下)第82-112页
 第一节 江苏咨议局选举投票的制度规范及实践操作第83-92页
  一、咨议局选举投票的法律规范第83-84页
  二、江苏咨议局选举投票的情形第84-88页
  三、江苏咨议局选举投票的结果分析第88-92页
 第二节 时人对江苏咨议局选举投票的评价第92-98页
  一、积极评价第92-94页
  二、消极评价第94-98页
 第三节 江苏咨议局议员的背景分析第98-111页
  一、议员的年龄分析第103-105页
  二、议员的教育背景分析第105-107页
  三、议员的社会背景分析第107页
  四、议员的社会阶层分析第107-110页
  五、议员的社会活动分析第110-111页
 小结第111-112页
第五章 江苏咨议局的运作及其议案分析第112-151页
 第一节 江苏咨议局开议前的准备第113-118页
  一、宁、苏两属分合局之争第113-114页
  二、江苏咨议局的建筑第114页
  三、江苏咨议局开局前议员的准备第114-116页
  四、江苏咨议局的开局仪式第116-118页
 第二节 江苏咨议局运作的制度规范及实践操作第118-127页
  一、江苏咨议局运作的法律规范分析第118-120页
  二、江苏咨议局运作期间会议的总体情况第120-127页
 第三节 江苏咨议局运作中的议案分析第127-150页
  一、立法权第127-130页
  二、监察权第130-136页
  三、财政权第136-144页
  四、议决地方事务权第144-150页
 小结第150-151页
第六章 咨议局与督抚的关系第151-169页
 第一节 咨议局与督抚关系的法律规范分析第152-155页
  一、咨议局与督抚关系的法条分析第152-153页
  二、咨议局与督抚关系的规范分析第153-155页
 第二节 江苏咨议局与督抚关系的表现第155-163页
  一、对咨议局定位不准确引发的矛盾第155-158页
  二、利用局章扩充权限引发的矛盾第158-161页
  三、议决案的执行引发的矛盾第161-163页
 第三节 相关因素对江苏咨议局与督抚关系的影响第163-168页
  一、清廷第163-164页
  二、咨议局联合会、兄弟咨议局、资政院及江苏籍京官第164-166页
  三、社会舆论第166-168页
 小结第168-169页
余论 地方议会制度在清末实验的历史启示第169-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9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96-197页
后记第197-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业务无线蜂窝网中的调度与控制算法研究
下一篇:大鼠额叶皮层参与长时程步入抑制性回避记忆的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