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扎鲁特旗聚落变迁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绪论 | 第12-17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7-24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19页 |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 ·气候 | 第18页 |
| ·土壤 | 第18-19页 |
| ·水文 | 第19页 |
| ·植被 | 第19页 |
| ·社会经济 | 第19-20页 |
| ·农牧业 | 第19-20页 |
| ·工业 | 第20页 |
| ·历史沿革 | 第20-21页 |
| ·聚落类型及其划分 | 第21-24页 |
| 3 扎鲁特旗聚落特征分析 | 第24-34页 |
| ·扎鲁特旗聚落密度特征 | 第24-26页 |
| ·以牧为主地区聚落密度 | 第25页 |
| ·以农为主地区聚落密度 | 第25-26页 |
| ·半农半牧地区聚落密度 | 第26页 |
| ·聚落与居住民族 | 第26-28页 |
| ·蒙古族聚集区聚落特征 | 第27-28页 |
| ·蒙汉混居区聚落特征 | 第28页 |
| ·汉族聚集区聚落特征 | 第28页 |
| ·聚落规模特征 | 第28-31页 |
| ·以牧为主地区聚落规模特征 | 第30页 |
| ·以农为主地区聚落规模特征 | 第30-31页 |
| ·半农半牧地区聚落规模特征 | 第31页 |
| ·聚落与地形地貌 | 第31-34页 |
| ·中山山地区聚落 | 第31-32页 |
| ·低山丘陵区聚落 | 第32页 |
| ·河谷平原区聚落 | 第32页 |
| ·冲积平原区聚落 | 第32-33页 |
| ·沙丘平原区聚落 | 第33-34页 |
| 4 扎鲁特旗聚落形成及变迁实证分析 | 第34-52页 |
| ·聚落形成的年代特征 | 第34-38页 |
| ·清末民国初期形成的村落 | 第36页 |
| ·伪满时期形成的村落 | 第36-37页 |
|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期间形成村落 | 第37-38页 |
|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村落 | 第38页 |
| ·扎鲁特旗牧区的村屯案例 | 第38-43页 |
| ·伪满时期形成的村屯—哈达艾里嘎查 | 第39-41页 |
| ·建国后形成的村屯—查干恩格尔嘎查 | 第41-42页 |
| ·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村屯—西巴彦查干嘎查 | 第42-43页 |
| ·扎鲁特旗农区的村屯案例 | 第43-47页 |
| ·民国时期形成村屯—小黑山村 | 第44-45页 |
| ·伪满时期形成村屯—巴彦宝力皋村 | 第45-46页 |
| ·建国后形成村屯个例—双龙镇村 | 第46-47页 |
| ·扎鲁特旗半农半牧区的村屯案例 | 第47-52页 |
| ·伪满时期形成的村屯—查干淖尔嘎查 | 第48-49页 |
| ·建国初期形成村屯个例—阿古拉嘎查 | 第49-50页 |
| ·生产队时期形成的村屯—萨日哈达嘎查 | 第50-52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讨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