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前言 | 第11-21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关于体育思想的研究 | 第13-15页 |
·关于我国体育教育实践的研究 | 第15-16页 |
·关于体育教育未来发展的研究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研究的基本线索 | 第18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 我国体育思想形成因素及其核心价值观剖析 | 第21-36页 |
·体育思想形成的因素分析 | 第21-26页 |
·社会需要在客观上促进了体育思想的形成 | 第21-23页 |
·体育思想主体需要促使不同时代体育思想的形成变为可能 | 第23-26页 |
·主体认识发展的螺旋性是促使体育思想不断生成与发展的基础 | 第23-24页 |
·主体的政治性因素是体育思想形成的核心动力 | 第24-25页 |
·主体的变革性因素是体育思想形成的直接动力 | 第25-26页 |
·体育思想发展概述 | 第26-28页 |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之前的体育思想 | 第26页 |
·“五四”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体育思想 | 第26-27页 |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体育思想 | 第27-28页 |
·新时期的体育思想 | 第28页 |
·对几种具有代表性体育思想之核心价值观剖析 | 第28-31页 |
·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必然性 | 第28-29页 |
·若干典型体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 第29-31页 |
·军国民体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 第29-30页 |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 第30页 |
·“三基”体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 第30-31页 |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 第31页 |
·对杰出人物的体育思想分析 | 第31-35页 |
·蔡锷 | 第31-32页 |
·陶行知 | 第32-33页 |
·毛泽东 | 第33-34页 |
·邓小平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3 近代以来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状况 | 第36-47页 |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之前的体育教育 | 第36-39页 |
·洋务维新时期的体育教育 | 第36-37页 |
·《壬寅·癸卯学制》时期的体育教育 | 第37-38页 |
·《壬子·癸丑学制》时期的体育教育 | 第38-39页 |
·“五四”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体育教育 | 第39-42页 |
·《壬戌学制》时期的体育教育 | 第39-40页 |
·《戊辰学制》时期的体育教育 | 第40-42页 |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体育教育 | 第42-44页 |
·创业初期的体育教育 | 第42-43页 |
·全面建设时期的体育教育 | 第43-44页 |
·新时期的体育教育 | 第44-46页 |
·恢复时期的体育教育 | 第44-45页 |
·改革与探索时期的体育教育 | 第45页 |
·蓬勃发展时期的体育教育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4 体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育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47-69页 |
·体育思想之核心价值观是影响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中介 | 第47-50页 |
·体育思想之核心价值观影响体育教育宗旨的设定 | 第47-48页 |
·体育思想之核心价值观影响体育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安排 | 第48-49页 |
·体育思想之核心价值观影响体育教育的内容设置 | 第49-50页 |
·杰出人物的体育思想是影响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 第50-56页 |
·杰出人物成为推动体育教育发展的原因 | 第50页 |
·杰出人物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 第50-56页 |
·蔡元培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 第51-52页 |
·陶行知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 第52-54页 |
·毛泽东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 第54-55页 |
·邓小平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 第55-56页 |
·社会生态是体育思想影响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 第56-68页 |
·近代以来社会矛盾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 第56-59页 |
·社会矛盾与教育发展概述 | 第56-57页 |
·社会矛盾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 第57-59页 |
·经济发展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 第59-61页 |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 | 第59-60页 |
·国家开放程度对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 | 第60-61页 |
·文化发展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 第61-64页 |
·中国传统文化对体育教育的熏染与制约 | 第61页 |
·中西方文化冲突与碰撞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 第61-63页 |
·中西文化融合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 第63-64页 |
·教育制度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影响 | 第64-68页 |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之前的教育制度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 第64-65页 |
·“五四”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教育制度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 第65-66页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制度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 第66页 |
·新时期的教育制度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5 体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育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69-97页 |
·体育思想对普通学校体育教育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69-85页 |
·清华大学体育教育 | 第69-78页 |
·建校背景分析 | 第69-70页 |
·清华大学体育教育演变分析 | 第70-76页 |
·马约翰与清华大学体育教育 | 第76-78页 |
·天津南开中学体育教育 | 第78-85页 |
·体育教育发展过程分析 | 第79-81页 |
·体育运动的普及与竞赛分析 | 第81-83页 |
·张伯苓与南开中学体育教育 | 第83-85页 |
·体育思想对体育专业教育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85-96页 |
·北京体育大学 | 第85-91页 |
·专业与培养目标分析 | 第86-88页 |
·教育计划的制订分析 | 第88-90页 |
·钟师统与北京体育大学 | 第90-91页 |
·上海体育学院 | 第91-96页 |
·体育教育发展演变分析 | 第92-95页 |
·吴蕴瑞与上海体育学院 | 第95-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6 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与展望 | 第97-111页 |
·近代以来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启示 | 第97-102页 |
·本土特色是国家立教之本 | 第97-98页 |
·政府重视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关键 | 第98-100页 |
·以人为本是体育教育发展的灵魂 | 第100-101页 |
·非均衡发展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常态 | 第101-102页 |
·体育教育理论发展的渐次性趋于成熟 | 第102页 |
·对当前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思考 | 第102-105页 |
·体育教育改革的社会原因分析 | 第102-103页 |
·我国体育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03-105页 |
·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 第103页 |
·体育教育的质量问题 | 第103-104页 |
·终身体育教育问题 | 第104-105页 |
·体育思想的创新问题 | 第105页 |
·我国体育教育的展望 | 第105-110页 |
·2008 年北京奥运为我国体育教育发展提供机遇 | 第105-107页 |
·体育教育将深受关注 | 第105-106页 |
·对奥林匹克教育价值的理解将更加深刻 | 第106页 |
·全面认识体育教育的多种功能 | 第106-107页 |
·直接促进国民对体育教育的重视 | 第107页 |
·加速东西方文化交融 | 第107页 |
·北京奥运之后我国体育教育的展望 | 第107-110页 |
·树立“自主发展”的体育思想 | 第107-108页 |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 第108-109页 |
·以身心健康为本,重新制定评价标准 | 第109页 |
·立足本土化,融合国际化 | 第109页 |
·面向未来,构建新的体育教育体系 | 第109-110页 |
·小结 | 第110-111页 |
7 结语 | 第111-114页 |
·主要结论 | 第111-11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3页 |
·研究局限 | 第113-114页 |
8 致 谢 | 第114-115页 |
9 参考文献 | 第115-1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简介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