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企业三次采油技术预见理论及应用
| 声明 | 第1页 |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 第1部分 技术预见发展综述 | 第23-40页 |
| 2 技术预见概况 | 第23-29页 |
| ·技术预见的概念 | 第23-24页 |
| ·技术预见的作用 | 第24-25页 |
| ·技术预见与技术预测的关系 | 第25-26页 |
| ·技术预见与关键技术选择的关系 | 第26-29页 |
| 3 技术预见方法论分析 | 第29-40页 |
| ·技术预见方法综合比较 | 第29-32页 |
| ·德尔菲方法的综合运用 | 第32-34页 |
| ·技术预见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4-37页 |
| ·我国石油企业三次采油技术预见基本构架 | 第37-40页 |
| 第2部分 三次采油技术预见情景构造 | 第40-63页 |
| 4 我国石油企业面临国家战略重大转变 | 第41-52页 |
| ·初级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 | 第41-43页 |
| ·经济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 | 第43-47页 |
| ·国家安全向能源安全转变 | 第47-50页 |
| ·产业规模向自主创新转变 | 第50-52页 |
| 5 我国石油企业面临持续发展巨大挑战 | 第52-63页 |
| ·石油供应挑战 | 第52-54页 |
| ·科技创新挑战 | 第54-57页 |
| ·油价高涨挑战 | 第57-58页 |
| ·资源全球挑战 | 第58-59页 |
| ·战略转型挑战 | 第59-63页 |
| 第3部分 三次采油技术预见对象体系 | 第63-86页 |
| 6 三次采油技术内涵和外延 | 第63-69页 |
| ·三次采油技术接替原理 | 第63-65页 |
| ·三次采油技术被接替原理 | 第65-66页 |
| ·三次采油技术内涵和外延 | 第66-69页 |
| 7 三次采油技术体系的构建 | 第69-86页 |
| ·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 | 第69-72页 |
| ·热力驱三次采油技术 | 第72-75页 |
| ·气驱三次采油技术 | 第75-77页 |
| ·微生物驱三次采油技术 | 第77-79页 |
| ·物理法驱油技术 | 第79-83页 |
| ·纳米驱油技术 | 第83-86页 |
| 第4部分 三次采油技术预见方法设计 | 第86-98页 |
| 8 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 第86-88页 |
| 9 专家群体评估集成 | 第88-98页 |
| ·智慧研讨集成 | 第88-89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89-90页 |
| ·专家体系组成 | 第90页 |
| ·群体综合处理 | 第90-96页 |
| ·技术预见规划 | 第96-98页 |
| 第5部分 三次采油技术预见实践应用 | 第98-137页 |
| 10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现状分析 | 第98-109页 |
| ·大庆油田开发现状 | 第98-104页 |
| ·大庆油田二次采油技术现状 | 第104-109页 |
| 11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预见及发展规划 | 第109-128页 |
| ·文献计量分析 | 第109-114页 |
| ·预见问卷设计 | 第114-124页 |
| ·顶见统计分析 | 第124-126页 |
| ·技术发展规划 | 第126-128页 |
| 12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发展战略对策设计 | 第128-135页 |
| ·智力创新 加强竞争 | 第128-130页 |
| ·形成机制 规范指导 | 第130-131页 |
| ·拓宽地域 发挥优势 | 第131页 |
| ·技术集群 系统协调 | 第131-132页 |
| ·积极研究 重视民本 | 第132-133页 |
| ·利用政策 把握机遇 | 第133页 |
| ·能源契机 战略转型 | 第133-135页 |
| 13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135-137页 |
| 致谢 | 第137-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44页 |
| 附录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