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针灸学之演变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10页 |
2 民国时期“科学化”的时代背景 | 第10-13页 |
3 民国时期针灸文献简述 | 第13-15页 |
·民国时期针灸文献的数量 | 第13-14页 |
·民国时期针灸著作的特点 | 第14-15页 |
·澄江学派著作在民国针灸中占主导地位 | 第14页 |
·翻译日本针灸著作较多 | 第14页 |
·革新成为民国时期针灸的特色 | 第14-15页 |
4 经络学之演变 | 第15-22页 |
·民国时期经络学说的“科学化” | 第15-18页 |
·民国时期经络学说“科学化”失与得 | 第18-19页 |
·对当今经络学研究的借鉴 | 第19-22页 |
5 腧穴学之演变 | 第22-38页 |
·腧穴定位中增加“解剖”描述 | 第22-24页 |
·腧穴主治演变之“穴性” | 第24-38页 |
·“穴性”概念的提出 | 第24-29页 |
·“穴性”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 第29-32页 |
·古代没有提出“穴性”理论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穴性”理论的启示 | 第36-38页 |
6 针刺手法之演变 | 第38-49页 |
·“气至”、“得气”概念的演变 | 第38-46页 |
·《内经》中的“气至”和“得气” | 第38-41页 |
·历代对“气至”和“得气”的不同理解 | 第41-43页 |
·民国时期发展了“得气”,丢失了“气至” | 第43-44页 |
·民国时期“气至”概念演变后对后世的影响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针刺补泻之演变 | 第46-49页 |
·以强弱刺激分补泻 | 第46-47页 |
·强弱刺激分补泻与古法的比较及完善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7 结语 | 第49-50页 |
8 致谢 | 第50-52页 |
9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10 个人简历 | 第59-60页 |
11 附录 | 第60-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