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视觉电信号的产生和传递 | 第9-11页 |
| ·临床视觉电生理记录技术的发展 | 第11-13页 |
| ·临床多焦视觉电生理 | 第13-15页 |
| ·多焦视网膜电图 | 第13页 |
| ·多焦视诱发电位 | 第13-15页 |
| ·我国多焦电生理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 2 多焦视觉电生理的基本原理 | 第17-35页 |
| ·互相关函数 | 第18-22页 |
| ·mfERG测试序列的主要参数 | 第22-23页 |
| ·刺激控制序列的约束条件 | 第23-24页 |
| ·一阶函数核和二阶函数核 | 第24-27页 |
| ·测试参数的确定 | 第27-29页 |
| ·峰峰值 | 第27-28页 |
| ·均方根 | 第28页 |
| ·数量积 | 第28-29页 |
| ·二维和三维图产生 | 第29-30页 |
| ·提高信噪比 | 第30-31页 |
| ·伪迹剔除 | 第30页 |
| ·空间平均 | 第30页 |
| ·滤波 | 第30-31页 |
| ·不同记录方式和刺激参数的影响 | 第31-35页 |
| ·电极 | 第31页 |
| ·刺激光强和平均亮度 | 第31页 |
| ·环境和背景光亮度 | 第31-32页 |
| ·对比度 | 第32页 |
| ·刺激频率 | 第32-33页 |
| ·六边形数量和记录时间 | 第33页 |
| ·通频带 | 第33-35页 |
| 3 周期互补序列 | 第35-39页 |
| ·周期互补序列的概念 | 第35页 |
| ·周期互补序列的性质 | 第35页 |
| ·周期互补序列对的导出 | 第35-36页 |
| ·周期互补序列的产生方法 | 第36-39页 |
| 4 多焦视觉电生理刺激序列的产生与比较 | 第39-47页 |
| ·二元m序列 | 第39-40页 |
| ·m序列的构造 | 第39-40页 |
| ·m序列特性分析 | 第40页 |
| ·周期互补序列 | 第40-42页 |
| ·周期互补序列的构造 | 第40-41页 |
| ·码特性分析 | 第41-42页 |
| ·交叉周期互补序列 | 第42-44页 |
| ·交叉周期互补序列概述 | 第42页 |
| ·交叉周期互补序列的产生方式 | 第42页 |
| ·码特性分析 | 第42-44页 |
| ·改进型子码交叉排列的周期互补序列 | 第44-47页 |
| ·改进型交叉排列的周期互补序列的产生方式 | 第44-45页 |
| ·码特性分析 | 第45-47页 |
| 5 周期互补序列在mfERG测试中的模拟实现 | 第47-71页 |
| ·重复测试法对mfRG测试刺激序列修正 | 第47-48页 |
| ·行元素全1列半数列取反 | 第47页 |
| ·插入列 | 第47页 |
| ·行元素全1列半数取反 | 第47-48页 |
| ·插入隔离带 | 第48页 |
| ·分析评价 | 第48页 |
| ·补偿法对mfERG测试刺激序列修正 | 第48-50页 |
| ·去除行元素等值的列 | 第48-49页 |
| ·mfERG测试序列的补偿 | 第49页 |
| ·分析评价 | 第49-50页 |
| ·序列应用与mfERG测试中信号提取的模拟实现 | 第50-57页 |
| ·mfERG电生理信号的模拟产生 | 第50-52页 |
| ·信号的预处理 | 第52-53页 |
| ·视网膜电生理信号的模拟提取 | 第53-56页 |
| ·视网膜电生理信号提取的编程实现 | 第56-57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7-71页 |
| ·61个六边形,码长为2~(13)=8192时的情况分析 | 第57-60页 |
| ·61个六边形,码长为2~(14)=16384时的情况分析 | 第60-62页 |
| ·127个六边形,码长为16384时的情况分析 | 第62-67页 |
| ·病变时视网膜电生理信号比较 | 第67-71页 |
| 6 全文总结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附录 | 第79-88页 |
|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9页 |
| 附录B:论文中所用的部分matlab程序 | 第79-88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88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