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悬架的分类 | 第9-12页 |
| ·被动悬架 | 第9-10页 |
| ·半主动悬架 | 第10-11页 |
| ·主动悬架 | 第11-12页 |
| ·国内、外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课题的意义 | 第13页 |
| ·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具体任务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越野车主动悬架的设计 | 第15-21页 |
| ·越野车主动悬架系统的简化模型 | 第15-16页 |
| ·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16-21页 |
| ·系统方案确定 | 第16-17页 |
| ·选择系统主要元件、确定液压动力元件参数 | 第17-21页 |
| 第三章 越野车主动悬架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1-36页 |
| ·主动悬架机械系统力学模型 | 第21-22页 |
| ·液压伺服系统的力学模型 | 第22-31页 |
| ·负载压力 | 第23-24页 |
| ·负载流量 | 第24-25页 |
| ·阀控非对称缸液压动力学机构的建模 | 第25-31页 |
| ·阀控液压缸传递函数的计算 | 第31-36页 |
| ·伺服阀传递函数 | 第32-33页 |
| ·伺服放大器传递函数 | 第33页 |
| ·液压缸输出驱动力传递函数的计算 | 第33-36页 |
| 第四章 主动悬架系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36-48页 |
| ·主动悬架系统控制方法的选择 | 第36-37页 |
|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原理 | 第37-39页 |
|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 | 第37-38页 |
| ·模糊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第38-39页 |
| ·越野车主动悬架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39-48页 |
|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 第40-41页 |
| ·确定输入、输出变量的论域及其变换因子k_e ,k_(ec),k_u | 第41-42页 |
| ·精确量的模糊化方法 | 第42-43页 |
| ·模糊控制规则的设计 | 第43-46页 |
| ·解模糊化方法的确定 | 第46页 |
| ·模糊控制器实现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主动悬架系统的动态性能仿真 | 第48-59页 |
| ·MATLAB 仿真环境简介 | 第48-49页 |
| ·模糊控制器在MATLAB 模糊逻辑工具箱中的实现 | 第49-52页 |
| ·定义输入输出变量 | 第49页 |
| ·定义模糊变量隶属函数 | 第49-51页 |
| ·定义模糊控制规则 | 第51页 |
| ·输出预览 | 第51-52页 |
| ·路面输入信号的计算机仿真 | 第52-53页 |
| ·主动悬架动特性仿真 | 第53-59页 |
|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4-59页 |
| 第六章 模糊控制器的开发与试验 | 第59-68页 |
| ·模糊控制系统设计的总体思想 | 第59-60页 |
| ·硬件系统设计 | 第60-64页 |
| ·单片机的选型 | 第60-61页 |
| ·系统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 | 第61页 |
| ·信号输入及A/D 转换 | 第61-63页 |
| ·信号输出及D/A 转换 | 第63-64页 |
| ·系统软件编程设计 | 第64-65页 |
| ·试验输出结果显示及分析 | 第65-68页 |
| 第七章 论文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论文结论 | 第68页 |
| ·论文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摘要 | 第74-77页 |
| ABSTRACT | 第77-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