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0页 |
·本文选题背景和选题来源 | 第7-8页 |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本文研究目的 | 第8页 |
·本文研究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本文预期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9页 |
·本章小结 | 第9-10页 |
第2章 积极财政政策:西方理论与实践 | 第10-14页 |
·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积极财政政策在西方的演变和实践 | 第11-12页 |
·启示和借鉴 | 第12-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3章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运作方式和内涵 | 第14-20页 |
·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特殊背景 | 第14-16页 |
·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 | 第14页 |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还未完成 | 第14-15页 |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不能运用减税政策 | 第15-16页 |
·主要运作方式和投资领域 | 第16-18页 |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 | 第18-19页 |
·积极财政政策是扩张性手段和结构性手段的政策组合 | 第18页 |
·包含公共财政的体制改革 | 第18-19页 |
·协调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 | 第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4章 影响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未来走向的因素分析 | 第20-28页 |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 第20-23页 |
·世界经济正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20页 |
·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周期来看,积极财政政策已步入了调整时期 | 第20-22页 |
·经济自主增长能力逐步增强 | 第22页 |
·中国当前的财政收支状况为财政政策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 第22-23页 |
·保持一定政府投资规模的客观需要 | 第23-24页 |
·关于积极财政政策调整的争论 | 第24-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5章 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研究 | 第28-36页 |
·当前国债规模的现实考察 | 第28-29页 |
·国债规模稳定发展模型的构建 | 第29-30页 |
·运用模型对中国国债规模进行实证分析及预测 | 第30-32页 |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约束条件 | 第32-35页 |
·理论上的约束 | 第33页 |
·数量关系上的约束 | 第33-34页 |
·投资效率约束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6章 积极财政政策下一步调整的方向 | 第36-43页 |
·调整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则 | 第36-38页 |
·积极财政政策在总量上的投入应逐步由扩张转为适度调整 | 第36页 |
·积极财政政策应加快向体制性、结构性政策转型 | 第36-37页 |
·积极财政政策在机制上应逐步由应急性决策转向“规则化政策”,建立正常的政府投资机制 | 第37页 |
·积极财政政策在投资领域上应缩短战线 | 第37-38页 |
·积极财政政策要贯彻“五个统筹”,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38页 |
·积极财政政策要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职能 | 第38页 |
·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方向调整 | 第38-41页 |
·支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第39页 |
·创造新就业机会,继续提高社会的保障能力 | 第39-40页 |
·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 | 第40页 |
·支持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 | 第40-41页 |
·配套改革 | 第41-42页 |
·税收配套政策 | 第41页 |
·货币配套政策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43-45页 |
·全文总结 | 第43-4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44页 |
·研究展望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