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3-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4页 |
1 植物组培褐变的研究进展 | 第11-23页 |
·植物组培褐变现象及机理 | 第11页 |
·植物组培褐变与酚酸类物质的关系 | 第11-13页 |
·酚酸的合成途径 | 第12页 |
·与植物组培褐变相关酚酸种类 | 第12-13页 |
·植物组织褐变相关酶 | 第13-17页 |
·酚酸合成酶 | 第13-15页 |
·酚酸氧化酶 | 第15-17页 |
·植物组培褐变与组织培养条件的关系 | 第17-18页 |
·温度 | 第17页 |
·光照 | 第17-18页 |
·pH | 第18页 |
·无机盐 | 第18页 |
·植物组培褐变与外植体状态 | 第18-19页 |
·外植体材料的生理状态 | 第18-19页 |
·植物种类与基因型 | 第19页 |
·取材时间 | 第19页 |
·防止植物组培褐变的方法 | 第19-23页 |
·培养基中加入褐化抑制剂 | 第19-20页 |
·培养基中加入吸附剂 | 第20-21页 |
·培养基中加入金属螯合剂 | 第21页 |
·母株和外植体的预处理 | 第21-22页 |
·选取适当的外植体、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22-23页 |
2 本项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蝴蝶兰褐变程度不同品种筛选及褐变前后细胞结构观察 | 第24-3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4-26页 |
·材料 | 第24-25页 |
·褐变程度不同的蝴蝶兰品种筛选 | 第24-25页 |
·细胞结构观察材料 | 第25页 |
·方法 | 第25-26页 |
·品种筛选 | 第25页 |
·细胞结构观察 | 第25-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褐变程度不同的品种筛选 | 第26-27页 |
·不同蝴蝶兰品种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指数的变化 | 第26-27页 |
·不同蝴蝶兰品种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率的变化 | 第27页 |
·不同褐变程度的蝴蝶兰品种外植体细胞结构观察 | 第27-28页 |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27页 |
·透射电镜观察 | 第27-28页 |
3 讨论 | 第28-32页 |
·不同褐变程度的蝴蝶兰品种褐变指数和褐变率变化 | 第28页 |
·不同褐变程度的蝴蝶兰品种外植体细胞结构观察 | 第28-32页 |
第三章 几类矿质元素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 第32-4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3页 |
·材料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3页 |
·矿质元素营养液的配制 | 第32页 |
·褐变程度统计方法 | 第32-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Fe对蝴蝶兰褐变的影响 | 第33-34页 |
·Ca对蝴蝶兰褐变的影响 | 第34-35页 |
·K对蝴蝶兰褐变的影响 | 第35-36页 |
·Zn对蝴蝶兰褐变的影响 | 第36页 |
·Cu对蝴蝶兰褐变的影响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41页 |
第四章 酚酸类物质定性定量分析及总酚含量、相关酶活性变化 | 第41-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4页 |
·材料 | 第41-42页 |
·指标测定 | 第42页 |
·酚酸定性定量分析 | 第42页 |
·总酚及相关酶活性分析 | 第42页 |
·测定方法 | 第42-44页 |
·酚酸定性定量分析 | 第42-43页 |
·总酚含量测定 | 第43页 |
·PAL活性测定 | 第43页 |
·PPO活性测定 | 第43-44页 |
·POD活性测定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酚酸物质定性定量分析 | 第44-46页 |
·正常组培苗在同等培养条件下酚酸测定分析 | 第44-45页 |
·暗培养条件下酚酸测定分析 | 第45页 |
·愈伤组织诱导7天后酚酸测定分析 | 第45-46页 |
·蝴蝶兰褐化程度不同的三个品种总酚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6页 |
·蝴蝶兰褐化程度不同的三个品种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 | 第46-49页 |
·PAL活性动态变化 | 第46-47页 |
·PPO活性动态变化 | 第47页 |
·POD活性动态变化 | 第47-49页 |
·初代培养过程中相关酶活性与总酚含量变化相关性分析 | 第49页 |
3 讨论 | 第49-52页 |
·与蝴蝶兰褐变相关的酚酸 | 第49-50页 |
·总酚含量与蝴蝶兰褐变 | 第50-51页 |
·PAL、PPO和POD与蝴蝶兰褐变 | 第51页 |
·PAL、PPO和POD与总酚的关系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