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7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芸薹属植物属间杂交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芸薹属植物属间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克服方法 | 第11页 |
| ·产生许多假杂种 | 第11-12页 |
| ·杂种不育 | 第12页 |
| ·杂种后代分离 | 第12-13页 |
| ·组织培养技术在芸薹属属间杂交中的应用状况 | 第13-14页 |
| ·属间杂种的分子鉴定 | 第14-16页 |
| ·几种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 | 第14-15页 |
| ·杂种后代的分子鉴定 | 第15-16页 |
| 4 实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芸薹属与萝卜属间田间杂交种的获得研究 | 第17-2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8页 |
| ·试验材料 | 第17-18页 |
| ·试验方法 | 第1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4页 |
| ·甘蓝型油菜与萝卜杂交的亲和性 | 第18-21页 |
| ·芥菜型油菜与萝卜杂交的亲和性 | 第21-22页 |
| ·白菜型油菜与萝卜杂交的亲和性 | 第22-24页 |
| 3 属间杂种种子及幼苗形态观察 | 第24-25页 |
| 4 讨论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子房培养对芸薹属与萝卜属间杂交亲和性及植株再生的影响效果 | 第27-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 ·杂交方法 | 第27页 |
| ·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 第27-2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 ·不同激素、盐类处理柱头对子房培养的影响 | 第28-30页 |
| ·授粉子房离体培养时间对子房培养的影响 | 第30页 |
| ·不同培养基和激素浓度对子房培养的影响 | 第30-31页 |
| ·不同杂交组合及杂交方向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31-33页 |
| 3 再生植株的形态学观察及染色体加倍 | 第33-34页 |
| ·再生植株的形态学观察 | 第33页 |
| ·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加倍 | 第33-34页 |
| ·加倍材料 | 第34页 |
| ·秋水仙碱加倍方法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页 |
| 4 讨论 | 第34-38页 |
| 第四章 芸薹属与萝卜属间杂种的SSR分子鉴定 | 第38-4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 ·药品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 ·总D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 ·再生植株的PCR检测 | 第40-4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 ·总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41页 |
| ·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41-44页 |
| ·不同模板量对SSR结果的影响 | 第42页 |
| ·不同引物量对SSR结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不同Tap酶浓度对SSR结果的影响 | 第43页 |
| ·不同Mg~(2+)浓度对SSR结果的影响 | 第43页 |
| ·不同退火温度对SSR结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不同延伸时间对SSR结果的影响 | 第44页 |
| ·SSR引物的筛选 | 第44-45页 |
| ·各组合F_1杂种真伪的SSR标记技术检测 | 第45-48页 |
| 3 讨论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本实验的结论与创新点 | 第49-51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第49-50页 |
|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之处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