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符号说明 | 第11-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 ·ASB的特征与分类 | 第16-18页 |
| ·再结晶的研究与进展 | 第18-28页 |
| ·再结晶的特点 | 第18页 |
| ·经典再结晶机制简介 | 第18-22页 |
| ·动态再结晶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 ·ASBs集体行为研究进展 | 第28-35页 |
| ·大量剪切带的间距研究 | 第28-33页 |
| ·剪切带轨迹形貌的研究 | 第33-34页 |
| ·金属管绝热剪切破坏研究 | 第34-35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35-37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7-45页 |
| ·实验工艺流程 | 第37-38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 ·TA2和Q235 | 第38页 |
| ·TC16 | 第38-39页 |
| ·TA2/Q235爆炸复合板的制备 | 第39-40页 |
| ·TC16的准静态和动态加载实验 | 第40-42页 |
| ·准静态实验 | 第40页 |
| ·动态加载实验 | 第40-42页 |
| ·TA2管压爆组合实验 | 第42-43页 |
| ·显微组织与结构观察 | 第43-44页 |
| ·金相与显微硬度 | 第43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43-44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44页 |
| ·微观织构的测试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TA2中绝热剪切带微观结构的演化 | 第45-60页 |
| ·TA2中ASB的微观组织结构 | 第46-47页 |
| ·TA2中ASB的微观织构 | 第47-51页 |
| ·取向分布函数 | 第47-51页 |
| ·取向差分布函数 | 第51页 |
| ·ASB内热/力参数演变的数值模拟 | 第51-53页 |
| ·ASB内微观结构演化 | 第53-58页 |
| ·亚晶定向旋转动态再结晶 | 第53-55页 |
| ·动力学模型 | 第55-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TC16中绝热剪切带微观结构的演化 | 第60-82页 |
| ·TC16合金本构方程的确立与获取 | 第60-68页 |
| ·应力-应变曲线 | 第60-61页 |
| ·本构方程的确立与参数获取 | 第61-68页 |
| ·帽形试样动态加载 | 第68-70页 |
| ·ASB微观组织结构 | 第70-76页 |
| ·金相观察 | 第70页 |
| ·显微硬度测试 | 第70-71页 |
| ·SEM观察 | 第71-72页 |
| ·TEM观察 | 第72-76页 |
| ·绝热温升的计算 | 第76-78页 |
| ·TC16合金中ASB微观结构的演化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第五章 TA2/Q235爆炸复合板界面TA2侧大量绝热剪切带的集体行为 | 第82-97页 |
| ·多条ASBs的实验结果与量化分析 | 第83-85页 |
| ·大量ASBs间距模型的理论分析与构建 | 第85-90页 |
| ·间距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85-86页 |
| ·多条ASBs的间距模型 | 第86-89页 |
| ·间距模型的讨论 | 第89-90页 |
| ·ASBs的轨迹与分布模型构建与讨论 | 第90-94页 |
| ·轨迹与分布模型 | 第90-93页 |
| ·材料参数的影响 | 第93-94页 |
| ·ASB的动态扩展 | 第94-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 第六章 外爆压缩条件下TA2管中绝热剪切破坏的研究 | 第97-104页 |
| ·TA2管中的微观结构 | 第97-100页 |
| ·TA2管中ASBs的形成 | 第100-102页 |
| ·ASB内微孔洞的演化 | 第102-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 第七章 总结 | 第104-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8页 |
| 附录1 | 第118-120页 |
| 附录2 | 第120-121页 |
| 附录3 | 第121-130页 |
| 附录4 | 第130-133页 |
| 附录5 | 第133-134页 |
| 附录6 | 第134-136页 |
| 致谢 | 第136-13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