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5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40页 |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 ·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 | 第16-17页 |
| ·主要影响系统特征 | 第17-19页 |
| ·华南静止锋结构特征 | 第19-20页 |
| ·地形对华南暴雨的作用 | 第20-22页 |
| ·中尺度系统研究 | 第22-23页 |
| ·华南暴雨外场试验 | 第23-24页 |
| ·选题的重要性 | 第24-25页 |
|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本文所用资料和方法 | 第27-28页 |
| ·资料 | 第27页 |
| ·方法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40页 |
| 第二章 雨情、水情和灾情 | 第40-49页 |
| ·“05.6”华南连续暴雨过程实况 | 第40-43页 |
| ·水情分析 | 第43-46页 |
| ·西江下游和北江部分地区 | 第44页 |
| ·西江上游流域 | 第44-46页 |
| ·福建闽江 | 第46页 |
| ·灾情分析 | 第46-49页 |
| 第三章 中低纬度系统活动特征及相互作用 | 第49-69页 |
| ·南海季风和越赤道气流特征分析 | 第50-54页 |
| ·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与强度 | 第54-55页 |
| ·热带辐合区对流特征分析 | 第55-58页 |
| ·中纬度冷空气活动的影响 | 第58-62页 |
| ·高低空急流的配置 | 第62-67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67-69页 |
| 第四章 华南静止锋的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 | 第69-98页 |
| ·“05.6”华南静止锋的结构特征 | 第69-75页 |
| ·水平结构特征 | 第69-72页 |
| ·垂直结构特征 | 第72-75页 |
| ·“05.6”华南静止锋的天气学特征 | 第75-87页 |
| ·环境流场特征 | 第75-80页 |
| ·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 | 第80-84页 |
| ·静止锋云系特征 | 第84-87页 |
| ·静止锋的形成机制 | 第87-96页 |
| ·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特征分析 | 第87-90页 |
| ·锋生函数分析 | 第90-96页 |
| ·小结和讨论 | 第96-98页 |
| 第五章 “05.6”华南暴雨中尺度分析 | 第98-133页 |
| ·降水过程实况 | 第98页 |
| ·中尺度强暴雨的环境场条件 | 第98-105页 |
| ·中低层强迫作用 | 第98-102页 |
| ·对流层高层“抽吸作用” | 第102-105页 |
| ·广西暴雨中尺度分析 | 第105-115页 |
| ·地面降水中尺度特征 | 第105-108页 |
| ·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特征 | 第108-112页 |
| ·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 第112-113页 |
| ·加密资料所揭示的地面要素变化特征 | 第113-115页 |
| ·广东暖区暴雨中尺度分析 | 第115-124页 |
| ·地面降水中尺度特征 | 第115-117页 |
| ·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特征 | 第117-120页 |
| ·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 第120-122页 |
| ·加密资料所揭示的地面要素变化特征 | 第122-124页 |
| ·福建北部暴雨中尺度分析 | 第124-131页 |
| ·地面降水中尺度特征 | 第124-127页 |
| ·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特征 | 第127-129页 |
| ·加密资料所揭示的地面要素变化特征 | 第129-131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131-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33页 |
| 第六章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模拟研究 | 第133-159页 |
| ·模拟方案简介 | 第133-134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134-138页 |
| ·中尺度对流系统三维流场分析 | 第138-148页 |
| ·水平流场分析 | 第139-142页 |
| ·垂直结构分析 | 第142-148页 |
|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成因分析 | 第148-157页 |
| ·对流层中层涡度扰动 | 第148-151页 |
| ·湿对称不稳定条件分析 | 第151-153页 |
| ·层结静力稳定度分析 | 第153-157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157-159页 |
| 第七章 我国东部MCS的多样性讨论 | 第159-196页 |
| ·“0374”南京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 第160-173页 |
| ·降水过程及MαCS发生的天气背景 | 第160-161页 |
| ·加密观测资料分析 | 第161-162页 |
|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 | 第162-165页 |
| ·数值模拟 | 第165-166页 |
|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 | 第166-169页 |
|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成因分析 | 第169-173页 |
| ·2004年北京“7.10”暴雨中β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 第173-185页 |
| ·降水过程及MβCS发生的天气尺度环境 | 第173-175页 |
| ·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 | 第175-178页 |
| ·数值模拟 | 第178-182页 |
| ·MβCS的成因分析 | 第182-185页 |
| ·华南、江淮和华北地区MCS的多样性特征 | 第185-193页 |
| ·“05.6”华南地区MCS的基本特征 | 第185-191页 |
| ·江淮地区MCS的基本特征 | 第191-192页 |
| ·华北地区MCS的基本特征 | 第192-193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193-1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4-196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96-200页 |
| 致谢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