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论文的写作缘起 | 第11-13页 |
二、研究现状的综述 | 第13-16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狂”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演进 | 第18-83页 |
第一节 “狂”的总体历史溯源 | 第18-28页 |
一、三次发展的黄金时期 | 第18-21页 |
二、历史带来的启发 | 第21-23页 |
三、心学的沾概 | 第23-28页 |
1、“狂”是“豪雄”的自我造就 | 第23-25页 |
2、“狂”是良知的显现 | 第25-26页 |
3、“狂”是良知的自在自觉 | 第26页 |
4、“狂”游移在洒落与敬畏之间 | 第26-28页 |
第二节 作为践履之美的狂侠 | 第28-51页 |
一、审美意象:从潜龙到见龙到亢龙 | 第30-36页 |
二、践履之美的对象:百姓日用 | 第36-39页 |
三、践履之美的内涵:为师 | 第39-47页 |
四、践履之美的主体:身 | 第47-51页 |
第三节 作为生存之美的狂禅 | 第51-68页 |
一、从狂侠到狂禅的中介:自然 | 第52-55页 |
二、狂禅的三层含义 | 第55-59页 |
三、狂禅的审美本体:赤子之心 | 第59-61页 |
四、狂禅的审美工夫:浑沦顺适 | 第61-65页 |
五、狂禅的审美体验:洒落自然 | 第65-68页 |
第四节 作为异端之美的狂狷 | 第68-83页 |
一、研究视角的转换 | 第68-70页 |
二、狂狷的审美价值立场 | 第70-73页 |
三、狂狷的审美价值目标 | 第73-75页 |
四、狂狷的审美价值中介 | 第75-79页 |
五、狂狷的审美价值亏空 | 第79-83页 |
第二章 “狂”的审美心理机制 | 第83-158页 |
第一节 审美心理的形式冲动 | 第84-115页 |
一、恒常性心理形式:“欲” | 第85-92页 |
1、本体:“至近至乐”的“身” | 第85-87页 |
2、发用:“不必察私防欲” | 第87-90页 |
3、深化:“天理”即“人欲” | 第90-92页 |
二、情境性心理形式:“率” | 第92-104页 |
1、必然的取消:“格物致知” | 第93-97页 |
2、应然的祛除:“率良知” | 第97-101页 |
3、本然的确立:“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 | 第101-104页 |
三、动态性心理形式:“生” | 第104-115页 |
1、“生”的横向铺展:“万物一体之仁” | 第105-108页 |
2、“生”的纵向发展:“诚意” | 第108-112页 |
3、“生”的浪漫主义之乐:“安心乐意” | 第112-115页 |
第二节 审美心理的内涵沉淀 | 第115-137页 |
一、当下现成的内在规定性 | 第115-122页 |
1、道德情感的理性反思:有疑便疑 | 第116-118页 |
2、惹发争议的禅宗热潮:解脱直截 | 第118-120页 |
3、植根人心的集体无意识:为往圣继绝学 | 第120-122页 |
二、生理满足的精神性追求 | 第122-129页 |
1、人欲的自在狂欢:“从心所欲不逾矩” | 第123-125页 |
2、人欲的社会批判:“寡欲” | 第125-126页 |
3、人欲的审美建构:“育欲” | 第126-129页 |
三、安心乐意的社会性承当 | 第129-137页 |
1、绝对美:“意有定向而中涵” | 第130-131页 |
2、行动美:“意气落于大” | 第131-133页 |
3、生存美:“性命之志” | 第133-137页 |
第三节 审美心理的反常合道 | 第137-158页 |
一、审美起点的本源确认:复“情” | 第137-144页 |
1、“乐”的感官性、当下性:“简”“易” | 第138-140页 |
2、“乐”的感染性、生长性:“学”“乐” | 第140-142页 |
3、“乐”的一体性、无穷性:“浑然同乐同春于无尽” | 第142-144页 |
二、审美过程的直接明觉:“良知” | 第144-151页 |
1、作为无作的直觉 | 第145-147页 |
2、作为无意识的思梦 | 第147-148页 |
3、作为非思量的顿悟 | 第148-151页 |
三、审美志趣的想象构建:“壮”与“真” | 第151-158页 |
1、想象的豪放美:“壮” | 第151-154页 |
2、想象的恒久美:“真” | 第154-158页 |
第三章 “狂”与明清文艺创作理论 | 第158-209页 |
第一节 “信”:情性的恣狂 | 第159-174页 |
一、美在个性的童心 | 第161-166页 |
二、美在深邈的至情 | 第166-170页 |
三、美在疵处的性灵 | 第170-174页 |
第二节 “愤”:情感的癫狂 | 第174-186页 |
一、狂愤的由来 | 第175-178页 |
二、狂愤的郁积 | 第178-181页 |
三、狂愤的宣泄 | 第181-183页 |
四、狂愤的价值实现 | 第183-186页 |
第三节 “趣”:欲望的狂欢 | 第186-209页 |
一、“趣”的由来 | 第187-192页 |
二、审美期待之生趣 | 第192-198页 |
三、审美感悟之真趣 | 第198-203页 |
四、审美接受之机趣 | 第203-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14页 |
致谢 | 第214-215页 |
发表论文目录 | 第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