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美国女子高校的历史和现状 | 第13-19页 |
一、美国女子学校(seminary)的出现 | 第13-14页 |
二、美国女子高校的出现 | 第14-16页 |
三、美国女子高校的发展 | 第16-17页 |
四、美国女子高校的现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美国女子高校的相关研究 | 第19-28页 |
一、对选择女子高校的依据的研究 | 第19-20页 |
二、对学生满足感的研究 | 第20-21页 |
三、对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 第21-22页 |
四、对学生学术抱负和成就的研究 | 第22-23页 |
五、对学生职业抱负和成就的研究 | 第23-25页 |
六、对女性高等教育求学环境的研究 | 第25-28页 |
第三章 美国女子大学毕业生个案研究 | 第28-36页 |
一、Meara(美国犹太人,23岁) | 第28-29页 |
二、Kana(日本人,22岁) | 第29-30页 |
三、Madeleine Rumely(美国白人,22岁) | 第30-31页 |
四、Eve(法裔美国人,23岁) | 第31页 |
五、Aya Ishizuka(日本人,22岁) | 第31页 |
六、Arleen(华裔加拿大人,22岁) | 第31-32页 |
七、Martha Oritiz(兼有波多黎各和北欧血统,23岁) | 第32-33页 |
八、Jean Liu(中国人,43岁) | 第33-36页 |
第四章 我国女子学院的诞生、消失与复兴 | 第36-41页 |
一、我国女子高校的发展和沿革 | 第36-38页 |
二、我国女子高校的现状 | 第38-41页 |
第五章 中美女子高校差异分析 | 第41-45页 |
一、办学理念不同 | 第41页 |
二、发展道路不同 | 第41-42页 |
三、课程设置不同 | 第42-43页 |
四、差异产生的历史原因 | 第43-45页 |
第六章 对国内两所高校的问卷分析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51页 |
附表1 | 第51-52页 |
附表2 | 第52-53页 |
附表3 | 第53-54页 |
附表4 | 第54-55页 |
附表5 | 第55-56页 |
附表6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