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国内外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研究的发展状况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和评估方法 | 第15-26页 |
·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概念 | 第15-16页 |
·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原则 | 第16-17页 |
·尊重自然的原则 | 第16页 |
·植物合理配置的原则 | 第16-17页 |
·避免生物入侵的原则 | 第17页 |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17页 |
·协调统一的原则 | 第17页 |
·发挥城市河流休闲娱乐、景观功能的原则 | 第17页 |
·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 | 第17-19页 |
·恢复目标任务方面 | 第18页 |
·整治目标定位方面 | 第18-19页 |
·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评估方法 | 第19-26页 |
·河流健康理论 | 第19-21页 |
·城市河流健康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 | 第21-22页 |
·城市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26页 |
第三章 城市河流几何形态的恢复 | 第26-32页 |
·城市河流几何形态恢复的原则 | 第26-27页 |
·自然生态原则 | 第26-27页 |
·自然美学原则 | 第27页 |
·整体性设计原则 | 第27页 |
·日常风景的原则 | 第27页 |
·城市河流几何形态恢复的方法与技术 | 第27-32页 |
·保留天然的河曲和湿地 | 第27页 |
·恢复河道的连续性 | 第27-28页 |
·创建浅滩和深潭 | 第28页 |
·采用梯形断面 | 第28-30页 |
·采用复式断面 | 第30页 |
·采用双层断面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河岸的生态恢复 | 第32-39页 |
·硬质化护岸破坏生态环境 | 第32-33页 |
·河岸生态恢复的方法与技术 | 第33-34页 |
·保持自然状态 | 第33页 |
·利用天然材料 | 第33页 |
·实行河流生物环境专项调查 | 第33-34页 |
·生态护岸的内涵 | 第34-35页 |
·生态护岸的功能 | 第35-36页 |
·护岸功能 | 第35页 |
·生态功能 | 第35-36页 |
·生态护岸技术 | 第36-39页 |
·土壤生态工程学技术 | 第36页 |
·植被护岸 | 第36-37页 |
·生态混凝土 | 第37页 |
·生态水泥 | 第37页 |
·土壤固化剂 | 第37-38页 |
·其它技术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缓冲带的生态恢复 | 第39-42页 |
·缓冲带的作用与功能 | 第39-40页 |
·防洪作用 | 第39页 |
·河流水质净化作用 | 第39页 |
·固岸作用 | 第39页 |
·栖息地作用 | 第39-40页 |
·休闲与美学功能 | 第40页 |
·经济价值 | 第40页 |
·缓冲带生态恢复的方法与技术 | 第40-42页 |
·缓冲带起伏变化的营造 | 第40页 |
·绿化空间高低不一的划分 | 第40页 |
·采用复式设计 | 第40-42页 |
第六章 城市河流水质的生态恢复 | 第42-48页 |
·河流水污染物的稀释机理 | 第42-43页 |
·河流水污染物的自净机理 | 第43-44页 |
·城市河流水质生态恢复的方法与技术 | 第44-48页 |
·自然水体修复技术 | 第44-46页 |
·污染源截流 | 第46页 |
·底泥的疏浚 | 第46页 |
·引清冲淡 | 第46-48页 |
第七章 保障城市河流的生态需水 | 第48-5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8页 |
·城市河流生态需水量的组成及计算 | 第48-52页 |
·河流稀释自净需水量 | 第48-49页 |
·维持水生生物生存需水量 | 第49-50页 |
·维持岸边植物生长需水量 | 第50-51页 |
·景观效应需水量 | 第51-52页 |
第八章 浙江省绍兴市城市河流生态恢复措施 | 第52-57页 |
·主要工程措施 | 第52-54页 |
·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建议及措施 | 第54-57页 |
·水质的生态恢复 | 第54-56页 |
·河岸的生态恢复 | 第56-57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总结 | 第57页 |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