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刑事诉讼指挥权的基础理论 | 第11-25页 |
一、刑事诉讼指挥权的基本含义──从法官权力角度的初步透视 | 第11-13页 |
(一) 诉讼指挥权与法官的事实查证权 | 第12-13页 |
(二) 诉讼指挥权与法官的实体裁判权 | 第13页 |
二、刑事诉讼指挥权的权力属性──两种视角的考察 | 第13-17页 |
(一) 程序性权力抑或实体性权力 | 第13-15页 |
(二) 积极性权力抑或消极性权力 | 第15-17页 |
三、刑事诉讼指挥权的权能解构 | 第17-21页 |
(一) 程序性诉讼指挥权的具体权能 | 第17-19页 |
(二) 实体性诉讼指挥权的具体权能 | 第19-21页 |
四、刑事诉讼指挥权的正当化基础 | 第21-25页 |
(一) 司法审判权公权性质的本质体现 | 第21页 |
(二) 诉讼当事人利益平衡的客观需要 | 第21-22页 |
(三) 诉讼程序经济效益的价值追求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刑事诉讼指挥权的域外考察 | 第25-36页 |
一、英美法系的刑事诉讼指挥权制度 | 第25-29页 |
(一) 英美法系刑事诉讼指挥权的范式考察 | 第25-28页 |
(二) 英美法系刑事诉讼指挥权的宏观评析 | 第28-29页 |
二、大陆法系的刑事诉讼指挥权制度 | 第29-33页 |
(一) 大陆法系刑事诉讼指挥权的范式考察 | 第29-32页 |
(二) 大陆法系刑事诉讼指挥权的宏观评析 | 第32-33页 |
三、日本的刑事诉讼指挥权制度 | 第33-36页 |
(一) 日本刑事诉讼指挥权的范式考察 | 第33-34页 |
(二) 日本刑事诉讼指挥权的宏观评析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刑事诉讼指挥权的本土解读 | 第36-48页 |
一、刑事诉讼指挥权制度层面的宏观考察 | 第36-38页 |
二、刑事诉讼指挥权运行层面的现状分析 | 第38-44页 |
(一) 法官阐明权的形式化 | 第38-40页 |
(二) 法官调查事项介入权的任意性 | 第40-41页 |
(三) 法官程序引导权的偏差性 | 第41-42页 |
(四) 诉讼当事人程序异议权的缺失 | 第42-44页 |
三、理念与现实的背离──嬗变的成因分析 | 第44-48页 |
(一) 制度因素 | 第44页 |
(二) 文化因素 | 第44-46页 |
(三) 法官个人因素 | 第46-47页 |
(四) 环境因素 | 第47-48页 |
第四章 中国刑事诉讼指挥权的制度完善 | 第48-61页 |
一、刑事诉讼指挥权制度完善的现实意义 | 第48-50页 |
二、刑事诉讼指挥权制度完善的基本趋向 | 第50-52页 |
三、刑事诉讼指挥权制度完善的具体策略 | 第52-61页 |
(一) 合理规制法官的阐明职责 | 第52-54页 |
(二) 促进庭审方式的抗辩制改革 | 第54-55页 |
(三) 建立诉讼指挥权的救济机制 | 第55-56页 |
(四) 建构理性的证据规则体系 | 第56-58页 |
(五) 提高法官的专业化司法职能 | 第58-59页 |
(六) 强化专业化的律师援助制度 | 第59-61页 |
余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声明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