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余甘子的生物学特性 | 第9-12页 |
·形态特征 | 第9-10页 |
·地理分布 | 第10页 |
·生态学习性 | 第10-11页 |
·余甘子果实类群和类型 | 第11页 |
·品种资源 | 第11-12页 |
2.余甘子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 | 第12-15页 |
·余甘子果实的化学成分 | 第12页 |
·余甘子果实的食用价值 | 第12-13页 |
·余甘子的药用和保健价值 | 第13-15页 |
·余甘子具有防癌作用 | 第13页 |
·余甘子果实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 第13-14页 |
·余甘子果实具有防肝损伤作用 | 第14页 |
·其它 | 第14-15页 |
3.开发利用前景 | 第15页 |
4.余甘子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5.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余甘子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8-34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18-21页 |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激素组合和配比 | 第19页 |
·培养基种类 | 第19页 |
·外植体苗龄 | 第19页 |
·外植体切段来源 | 第19-20页 |
·蔗糖浓度处理 | 第20页 |
·AgNO_3浓度处理 | 第20页 |
·暗培养 | 第20页 |
·不定芽生根 | 第20页 |
·培养条件 | 第20-21页 |
·数据统计 | 第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30页 |
·激素种类和浓度对余甘子下胚轴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形成的影响 | 第21-24页 |
·培养基种类对余甘子下胚轴不定芽形成的影响 | 第24页 |
·外植体苗龄对余甘子下胚轴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24-25页 |
·下胚轴切段来源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25-26页 |
·蔗糖浓度对余甘子下胚轴不定芽形成的影响 | 第26页 |
·AgNO_3浓度对余甘子下胚轴不定芽形成的影响 | 第26-27页 |
·暗处理对余甘子下胚轴不定芽形成的影响 | 第27-28页 |
·余甘子再生不定芽的生根 | 第28-30页 |
·NAA/IBA对再生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 第29页 |
·DA-6/CSN对再生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 第29-30页 |
3.讨论 | 第30-34页 |
第三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余甘子遗传转化条件探讨 | 第34-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供试材料、菌株及抗生素 | 第34-35页 |
·Kan对余甘子下胚轴不定芽形成影响 | 第35页 |
·羧苄青霉素对余甘子下胚轴不定芽形成影响 | 第35页 |
·头孢霉素对余甘子下胚轴不定芽形成影响 | 第35页 |
·农杆菌介导余甘子的遗传转化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卡那霉素对余甘子下胚轴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形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Cef和Carb对余甘子下胚轴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形成的影响 | 第37-38页 |
·农杆菌介导余甘子的遗传转化 | 第38页 |
2.讨论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Abstract | 第46-48页 |
图版说明 | 第48-49页 |
Explanation of Plates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