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第1-32页 |
·分子间相互作用 | 第13-18页 |
·静电相互作用 | 第14-15页 |
·氢键 | 第15-16页 |
·疏水相互作用 | 第16-18页 |
·范德华相互作用 | 第18页 |
·分子间相互作用光谱分析方法 | 第18-22页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18-19页 |
·荧光光谱法 | 第19-20页 |
·拉曼光谱 | 第20页 |
·红外光谱 | 第20-21页 |
·圆二色光谱 | 第21-22页 |
·分子间相互作用理论研究方法 | 第22-30页 |
·量子力学方法 | 第23-25页 |
·分子力学方法 | 第25-26页 |
·分子动力学方法 | 第26-27页 |
·分子对接 | 第27-28页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28-30页 |
·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第一部分 甘露寡糖DC-SIGN 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 第32-84页 |
第2章 DC-SIGN 蛋白研究进展 | 第32-43页 |
·HIV 简介 | 第32-37页 |
·HIV 的结构 | 第33页 |
·HIV 的致病机理 | 第33-35页 |
·HIV 感染特点 | 第35-37页 |
·HIV/AIDS 研究新进展 | 第37-43页 |
·DC-SIGN 简介 | 第37页 |
·DC-SIGN 促进HIV 感染靶细胞 | 第37-38页 |
·DC-SIGN 结构描述 | 第38-43页 |
第3章 小分子化合物的合成 | 第43-57页 |
·仪器和药品 | 第43-44页 |
·仪器 | 第43页 |
·药品 | 第43-44页 |
·寡糖的合成方法 | 第44-51页 |
·氧糖苷键的寡糖的合成方法 | 第44-46页 |
·甘露三糖合成路线 | 第46-47页 |
·甘露三糖的合成 | 第47-51页 |
·甘露糖衍生物的合成 | 第51-54页 |
·1-胺基甘露糖 | 第51页 |
·1-脲基甘露糖 | 第51-52页 |
·1-氨基脲基甘露糖 | 第52页 |
·甘露糖肟 | 第52页 |
·甘露糖苯腙 | 第52-53页 |
·1-苯胺基甘露糖 | 第53页 |
·1-对甲苯胺甘露糖 | 第53-54页 |
·甘露糖衍生物的量子化学研究 | 第54-57页 |
第4章 小分子化合物C_(18)H_(26)N_2O_(11)结构及量子化学研究 | 第57-67页 |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57-59页 |
·结构分析 | 第59页 |
·量子化学研究 | 第59-67页 |
第5章 可用于寡糖合成的甘露糖/阿卓糖构筑单元的制备 | 第67-74页 |
·甘露糖/阿卓糖构筑单元制备反应式流程 | 第67-68页 |
·反应步骤 | 第68-74页 |
·甲基-3,6-二-O-三丁基锡-α-D-甘露糖苷的合成 | 第68页 |
·甲基-3,6-二-O-烯丙基-α-D-甘露糖苷的合成 | 第68-69页 |
·甲基-3,6-二-O-烯丙基-2,4-二-O-苄基-α-D-甘露糖苷的合成 | 第69页 |
·甲基-2,4-二-O-苄基-α-D-甘露糖苷的合成 | 第69-70页 |
·甲基-2,4-二-O-苄基-3,6-二-O-三氟甲磺酰基-α-D-甘露糖苷合成 | 第70页 |
·四丁基乙酰季铵盐的合成 | 第70-71页 |
·甲基-2,4-二-O-苄基-3,6-二-O-乙酰基-α-D-阿卓糖苷的合成 | 第71页 |
·甲基-2,4-二-O-苄基-α-D-阿卓糖苷的合成 | 第71-72页 |
·甲基-2,4-二-O-苄基-3,6-二-O-三氟甲磺酰基-α-D-阿卓糖苷合成 | 第72页 |
·甲基-2,4-二-O-苄基-3-O-三氟甲磺酰基-6-O-乙酰基-α-D-甘露糖苷的合成 | 第72-73页 |
·甲基-2,4-二-O-苄基-6-O-乙酰基-α-D-阿卓糖苷的合成 | 第73页 |
·甲基-2,4-二-O-苄基-3-O-三氟甲磺酰基-6-O-乙酰基-α-D-阿卓糖苷的合成 | 第73-74页 |
第6章 小分子化合物与DC-SIGN 相互作用研究 | 第74-84页 |
·蛋白分子的表达 | 第74-75页 |
·小分子化合物结构式 | 第75-76页 |
·小分子化合物与DC-SIGN 相互作用研究 | 第76-81页 |
·样品荧光光谱测定 | 第76-78页 |
·样品圆二色谱测定 | 第78-80页 |
·样品紫外光谱测定 | 第80-81页 |
·小分子化合物与DC-SIGN 蛋白相互作用计算机模拟 | 第81-83页 |
·计算模型的构建和计算方法 | 第81-82页 |
·结合活性讨论 | 第82-83页 |
·部分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二部分 小肽与DNA相互作用及核酸稳定性的研究 | 第84-120页 |
第7章 人工切割试剂对生物大分子切割作用 | 第84-100页 |
·丝组二肽及其类似物对生物大分子切割作用 | 第84-87页 |
·二肽与DNA 相互作用量子化学研究 | 第87-93页 |
·二肽与DNA 模型物分子对接以及量子化学研究 | 第88-89页 |
·二肽与DNA 模型物分子对接以及量子化学研究结果 | 第89-93页 |
·丝氨酸组酰胺与DNA 相互作用量子化学研究 | 第93-99页 |
·非肽酰胺分子与DNA 模型物分子对接及量子化学研究 | 第94-95页 |
·非肽酰胺分子与DNA 模型物分子对接量子化学研究结果 | 第95-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8章 用神经网络法预测双股核酸稳定性 | 第100-120页 |
·神经网络方法 | 第102-103页 |
·DNA 双股寡聚核酸稳定性预测 | 第103-112页 |
·RNA/DNA 杂交双股寡聚核酸稳定性预测 | 第112-119页 |
·本章小节与展望 | 第119-120页 |
结论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
声明 | 第133-134页 |
附录论文图表索引 | 第134-13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137-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