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22页 |
·稻作抗旱性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稻作抗旱机理及研究进展 | 第7-11页 |
·抗旱性定义 | 第7-8页 |
·植物抗旱的生理机制 | 第8页 |
·稻形态特性与抗旱性 | 第8-10页 |
·稻生理生化特性与抗旱性 | 第10-11页 |
·抗旱性评价体系 | 第11-13页 |
·抗旱性鉴定方法 | 第11-12页 |
·抗旱性评价指标 | 第12-13页 |
·稻作抗旱相关性状的QTL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渗入系 | 第13-14页 |
·QTL定位的群体 | 第14-15页 |
·QTL定位的方法 | 第15-16页 |
·分子标记的种类 | 第16页 |
·QTL的初步定位 | 第16-17页 |
·QTL动态分析 | 第17页 |
·稻作抗旱相关性状的QTL研究进展 | 第17页 |
·本课题的立论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7-22页 |
第二章 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与桂朝2号渗入系苗期抗旱性分析及抗旱渗入系构建 | 第22-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群体构建 | 第22页 |
·苗期PEG处理的表型鉴定 | 第22-23页 |
·苗期根基粗测定 | 第23页 |
·苗期盆栽干旱处理 | 第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30页 |
·苗期PEG处理的抗旱性分析 | 第23-28页 |
·苗期根基粗分析 | 第28-29页 |
·苗期盆栽干旱处理 | 第29页 |
·苗期性状相关性 | 第29-30页 |
·抗旱渗入系的构建 | 第30页 |
·讨论 | 第30-32页 |
·抗旱评价方法 | 第30-31页 |
·QTL定位的动态分析 | 第31页 |
·苗期各性状相关性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与桂朝2号渗入系水旱田栽培条件下抗旱性分析 | 第32-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试验材料种植及考查 | 第32-33页 |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水、旱田条件下性状分析 | 第33-34页 |
·水、旱田条件下抗旱QTL定位 | 第34-36页 |
·水、旱田条件下的QTL比较 | 第36页 |
·渗入系PEG处理的抗旱性与田间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渗入系苗期自然干旱与田间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37页 |
·渗入系苗期抗旱性与田间农艺性状定位比较 | 第37-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水、旱田影响同一性状QTL的差异 | 第40页 |
·苗期抗旱性与田间抗旱性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个人简介 | 第49-50页 |
附表 | 第50-59页 |
附图 | 第59-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