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 第10-20页 |
| (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 | 第10-16页 |
| 1、人文素质的涵义 | 第10-12页 |
| 2、人文素质教育的涵义 | 第12-16页 |
| (二) 人文素质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 | 第16-20页 |
| 1、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 第16-17页 |
| 2、培养人文素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 第17-18页 |
| 3、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 第18-19页 |
| 4、人文素质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大学生专业素质的进步和提高 | 第19-20页 |
|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历史 | 第20-28页 |
| (一) 西方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历史 | 第20-23页 |
| 1、自由教育 | 第20-21页 |
| 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教育 | 第21-22页 |
| 3、通识教育 | 第22-23页 |
| (二) 中国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历史 | 第23-28页 |
| 1、古代私学和书院制 | 第23-24页 |
| 2、近现代人文素质教育 | 第24-26页 |
| 3、建国以来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两度危机 | 第26-28页 |
| 三、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状况分析 | 第28-39页 |
| (一)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般特点 | 第28-30页 |
| 1、文学、历史、哲学知识缺乏 | 第28页 |
| 2、艺术知识匮乏 | 第28-29页 |
| 3、科学素质不容乐观 | 第29页 |
| 4、人文素质提高幅度远远落后于专业素质提高幅度 | 第29页 |
| 5、网络占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使他们远离人文 | 第29-30页 |
| 6、部分学生精神空虚,生活品位较低 | 第30页 |
| 7、思想道德素质也存在很多问题 | 第30页 |
| (二)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成因分析 | 第30-33页 |
| 1、苏联模式的影响与作用 | 第30-31页 |
| 2、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 第31页 |
| 3、长期推行应试教育 | 第31-32页 |
| 4、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 第32页 |
| 5、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32-33页 |
| (三) 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9页 |
| 1、工作进展缓慢,且不深入 | 第33-35页 |
| 2、缺乏检测手段,难以进行评估 | 第35页 |
| 3、操作上流于形式,缺乏系统和深化 | 第35-37页 |
| 4、学生主体能动性还没有发挥出来 | 第37页 |
| 5、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 第37-38页 |
| 6、与其它方面的关系还未理顺 | 第38-39页 |
| 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 第39-53页 |
| (一) 构建“四确立”的高校人文教育素质系统 | 第39-46页 |
| 1、确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 | 第39-41页 |
| 2、确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 第41-42页 |
| 3、确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模式 | 第42-44页 |
| 4、确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 | 第44-46页 |
| (二) 构建“四加强”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组织保障系统 | 第46-51页 |
| 1、加强领导,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 第46页 |
| 2、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素质 | 第46-50页 |
|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联系 | 第50页 |
| 4、加强硬件建设,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 第50-51页 |
| (三) 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与文献 | 第54-56页 |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