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论文

电动汽车前向仿真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14页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10-12页
 1.3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内容第12-14页
  1.3.1 电动汽车仿真结构的比较分析第13页
  1.3.2 驾驶员模型的建模与仿真第13页
  1.3.3 EQ7200HEV 混合动力电动轿车的能量管理策略的研究第13-14页
第2章 电动汽车仿真研究第14-23页
 2.1 汽车设计中的计算机仿真第14-17页
  2.1.1 传统汽车仿真应用第14-15页
  2.1.2 电动汽车仿真意义第15-17页
 2.2 电动汽车仿真软件系统第17-21页
  2.2.1 电动汽车仿真软件要求第17-18页
  2.2.2 电动汽车仿真软件现状第18-21页
 2.3 电动汽车硬件在环仿真系统第21-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电动汽车仿真结构比较第23-34页
 3.1 电动汽车仿真结构第23页
 3.2 仿真结构特点分析第23-25页
  3.2.1 后向仿真结构特点分析第23-24页
  3.2.2 前向仿真结构特点分析第24-25页
  3.2.3 后向仿真与前向仿真的不同用途第25页
 3.3 仿真实例比较分析第25-33页
  3.3.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Toyota Prius第26-27页
  3.3.2 后向仿真软件ADVISOR第27-28页
  3.3.3 前向仿真软件PSAT第28-29页
  3.3.4 仿真结构及结果比较第29-33页
   3.3.4.1 仿真结构比较第29-30页
   3.3.4.2 仿真主要参数及环境第30-31页
   3.3.4.3 仿真结果比较与分析第31-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仿真软件HEVSim第34-43页
 4.1 仿真软件HEVSim简介第34页
 4.2 仿真软件HEVSim功能与结构第34-38页
  4.2.1 HEVSim基本功能第34-35页
  4.2.2 HEVSim结构第35-38页
 4.3 典型部件模型建模第38-42页
  4.3.1 发动机模型第38-39页
  4.3.2 电机模型第39-40页
  4.3.3 蓄电池模型第40-42页
 4.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5章 前向仿真中驾驶员模型建模与仿真第43-54页
 5.1 驾驶员模型概述第43-44页
 5.2 车轮阻力矩计算模块建模第44-45页
 5.3 车速偏差修正计算模块建模第45-51页
  5.3.I PI控制器修正算法第45-47页
  5.3.2 模糊控制器修正算法第47-51页
   5.3.2.1 模糊控制原理第48-49页
   5.3.2.2 模糊控制器在驾驶员模型中的应用第49-51页
 5.4 驾驶员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第51-53页
 5.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6章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轿车能量管理策略仿真第54-76页
 6.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概述第54-59页
  6.1.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工作原理第54-55页
  6.1.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分类第55-57页
   6.1.2.1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第55-56页
   6.1.2.2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第56页
   6.1.2.3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第56-57页
  6.1.3 三种驱动结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比较第57-59页
 6.2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分析第59-60页
  6.2.1 控制策略目标第59页
  6.2.2 控制策略分类及优化第59-60页
 6.3 EQ7200HEV能量管理策略仿真研究第60-68页
  6.3.1 EQ7200HEV基本构造第61-62页
  6.3.2 EQ7200HEV控制策略建模分析第62-65页
   6.3.2.1 驱动控制策略第62-65页
   6.3.2.2 制动控制策略第65页
  6.3.3 EQ7200HEV控制策略仿真及结果分析第65-68页
 6.4 EQ7200HEV模糊能量管理策略第68-75页
  6.4.1 发动机最佳曲线控制策略的不足及改进第69页
  6.4.2 模糊能量管理策略建模第69-74页
   6.4.2.1 模糊控制策略第70-72页
   6.4.2.2 遗传算法优化隶属函数第72-74页
  6.4.3 模糊能量管理策略仿真结果与分析第74-75页
 6.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76-80页
 7.1 全文总结第76-77页
 7.2 研究展望第77-79页
  7.2.1 部件动态建模第77-78页
  7.2.2 硬件在环仿真第78-79页
  7.2.3 协同仿真系统第79页
 7.3 结束语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致谢第84-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智能化机载语音信息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制作
下一篇: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