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论文的选题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三、论文的创新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企业融资理论概述 | 第12-16页 |
一、MM定理及其修正 | 第12-13页 |
二、权衡理论 | 第13-15页 |
三、信号传递理论 | 第15页 |
四、优序融资理论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国外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状况及启示 | 第16-21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企业债券市场现状 | 第16-18页 |
一、美国企业债券市场 | 第16-17页 |
二、日本企业债券市场 | 第17页 |
三、亚洲其他国家的企业债券市场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借鉴与启迪 | 第18-21页 |
一、发达国家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经验与启迪 | 第18-20页 |
二、亚洲国家企业债券融资发展的主要启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现状的实证考察 | 第21-33页 |
第一节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历史 | 第21-22页 |
一、萌芽阶段(1984年-1986年) | 第21页 |
二、初步发展阶段(1987年-1992年) | 第21-22页 |
三、整顿阶段(1993年-1995年) | 第22页 |
四、规范发展阶段(1996年-) | 第22页 |
第二节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一、近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状况 | 第22-24页 |
二、近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交易状况 | 第24-25页 |
一、企业债券品种少 | 第25页 |
二、债券发行主体范围狭窄 | 第25-26页 |
三、企业债券利率制定不合理 | 第26页 |
第三节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影响分析 | 第26-33页 |
一、对企业的影响 | 第27-29页 |
二、对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 | 第29-33页 |
第四章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成因分析 | 第33-50页 |
第一节 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对企业债券市场的限制 | 第33-38页 |
一、企业债券发行的法律、法规限制 | 第33-37页 |
二、法律、法规约束背后的政府行为分析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企业自身因素的制约 | 第38-42页 |
一、上市公司的发债积极性不高 | 第38-41页 |
二、非上市公司信用能力不足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投资者对企业债券投资需求不足 | 第42-45页 |
一、企业债券收益性不高 | 第42-43页 |
二、企业债券风险较大 | 第43-45页 |
第四节 企业债券市场机制不健全 | 第45-50页 |
一、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 | 第45-47页 |
二、企业债券交易,清算体系不健全 | 第47-48页 |
三、抵押担保机制、企业破产机制不健全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可行性和相关建议 | 第50-61页 |
第一节 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 第50-52页 |
一、近年来我国的金融环境刺激了企业的发债热情 | 第50页 |
二、企业债券存在较大的潜在投资需求 | 第50-51页 |
三、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不存在技术方面的障碍 | 第51页 |
四、政府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关注度正在逐步提高 | 第51-52页 |
五、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行制度,流通制度不断创新 | 第52页 |
第二节 关于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相关建议 | 第52-61页 |
一、逐步取消各项法律、法规对企业债券融资的各种限制 | 第52-54页 |
二、完善企业债券市场机制 | 第54-56页 |
三、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 | 第56-57页 |
四、鼓励企业债券品种创新 | 第57-58页 |
五、尽快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上建立做市商制度 | 第58-59页 |
六、健全偿债保障机制,加强债券风险制度建设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65页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