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碳捕获与封存 | 第16-17页 |
·CCS 的 CO_2泄漏隐患 | 第17-18页 |
·封存 CO_2泄漏影响评估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CCS 风险评估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封存 CO_2泄漏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9-20页 |
·封存 CO_2泄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第20-21页 |
·封存 CO_2泄漏监测和模拟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封存 CO_2泄漏的监测手段 | 第21-22页 |
·天然 CO_2排放源的调查分析 | 第22页 |
·人工控制 CO_2泄漏模拟平台的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5-33页 |
·试验地点和供试材料 | 第25页 |
·试验设计 | 第25-27页 |
·关键时间点 | 第25-26页 |
·CO_2注入通量与注入速率设置 | 第26-27页 |
·人工控制 CO_2泄漏模拟平台的设计 | 第27-29页 |
·试验规模和管理措施 | 第28页 |
·人工控制 CO_2释放系统 | 第28页 |
·监测记录系统 | 第28-29页 |
·测定项目、使用仪器和测定方法 | 第29-31页 |
·出苗率的统计 | 第29页 |
·株高、叶片数和叶面积的量取 | 第29-30页 |
·光合和蒸腾参数的测定 | 第30页 |
·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的称量 | 第30页 |
·土壤 pH 值的获取 | 第30页 |
·土壤温度和水分的记录 | 第30页 |
·土壤 O_2浓度的监测 | 第30页 |
·土壤温室气体的采样和测定 | 第30-31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 第31页 |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计算 | 第31-32页 |
·耐受阈值的判定 | 第32页 |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封存 CO_2泄漏对玉米的影响 | 第33-51页 |
·封存 CO_2泄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3-39页 |
·玉米出苗率 | 第33页 |
·玉米株高、根长 | 第33-35页 |
·玉米叶片数、叶面积 | 第35-36页 |
·玉米光合/蒸腾参数 | 第36-38页 |
·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 | 第38-39页 |
·封存 CO_2泄漏对玉米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 第39-46页 |
·玉米田土壤 pH 值 | 第39-40页 |
·玉米田土壤温度和水分 | 第40-41页 |
·玉米田土壤 O_2浓度 | 第41-42页 |
·玉米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 | 第42-46页 |
·讨论 | 第46-49页 |
·玉米株高、根长、叶片数、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效果比较 | 第47-48页 |
·玉米光合/蒸腾参数的影响效果比较 | 第48页 |
·玉米田土壤 O_2浓度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48-49页 |
·玉米田土壤 pH 值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49页 |
·玉米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综合分析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封存 CO_2泄漏对苜蓿的影响 | 第51-59页 |
·封存 CO_2泄漏对苜蓿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51-52页 |
·苜蓿株高、根长 | 第51页 |
·苜蓿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 | 第51-52页 |
·封存 CO_2泄漏对苜蓿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 第52-58页 |
·苜蓿田土壤 pH 值 | 第52-53页 |
·苜蓿田土壤温度和水分 | 第53-54页 |
·苜蓿田土壤 O_2浓度 | 第54-55页 |
·苜蓿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 | 第55-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玉米和苜蓿对封存 CO_2泄漏的影响对比和阈值识别 | 第59-64页 |
·玉米和苜蓿的影响对比分析 | 第59页 |
·玉米对封存 CO_2泄漏的耐受阈值识别 | 第59-62页 |
·苜蓿对封存 CO_2泄漏的耐受阈值识别 | 第62-63页 |
·讨论和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主要结论 | 第64页 |
·创新点 | 第64-65页 |
·研究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