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涵义及其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 第10-19页 |
| 一、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涵义 | 第10-12页 |
| (一) 一般非正式群体的内涵 | 第10-11页 |
| (二)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内涵 | 第11-12页 |
| 二、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 第12-19页 |
| (一) 非正式群体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 第13-16页 |
| (二) 非正式群体对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 | 第16-19页 |
| 第二部分,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发展趋势及问题 | 第19-27页 |
| 一、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发展趋势 | 第20-25页 |
| 二、当前非正式群体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 第三部分,加强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德育工作的对策 | 第27-36页 |
| 一、转变观念、广泛关注并正确对待中学生非正式群体 | 第27-28页 |
| 二、重视调查和研究,“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 | 第28-29页 |
| 三、有重点地加强基础性思想认识的教育 | 第29-32页 |
| (一) 着重加强“诚信”教育,消除“信任”危机 | 第29-30页 |
| (二) 注重青春期教育,使异性别群体走向良好发展的轨迹 | 第30-31页 |
| (三) 加强人际交往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价值观 | 第31-32页 |
| 四、努力增强正式群体对非正式群体的吸引力 | 第32-33页 |
| 五、重视大众传媒和家庭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 第33-36页 |
| (一) 树立现代教育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 第33-35页 |
| (二) 优化大众传播媒介,净化社会教育环境 | 第35-36页 |
| 六、在学校德育建设中不断探索新的非正式群体管理模式 | 第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附录 | 第37-40页 |
| 注释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45页 |